「嘰嘰嘰------」耳邊聽著尖銳的機器聲,一群緊張的醫護人員、傷心難過的家屬,這時候作為一位物理治療師,可以做什麼來幫助病人?
通常在普羅大眾的眼裡,復健科是屬於較為後線的單位,主要負責的是創傷或生病後的身體功能恢復與生活重建,例如:骨折、中風之後等。但是其實還有一項:「床邊物理治療」,也就是在住院的急性期或者亞急性期作介入。而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通常還可以再細分成「加護病房階段」和「普通病房階段」。
在加護病房階段,物理治療師主要介入的方向是:
1. 預防「不動症候群」,像是肌肉萎縮、關節攣縮等,因為這些狀況可能進一步地導致功能性活動能力變差(例如:「他之前裝葉克膜、躺加護病房兩三個禮拜,現在整個關節都僵硬了,連我要幫他動一下手腳都動不了,更不要說整個肌肉都不見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養回來……」)
2. 增進心肺功能以利早期脫離呼吸器,並銜接到一般病房的復健(盡早恢復到日常生活)。
因此在疾病初期、生命徵象穩定下就及早介入、盡早活動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提早下床」(Early Mobilization):由加護病房的醫護人員、復健科醫師與物理治療師組成團隊,在生命徵象穩定的狀況下,即使病人身上還有像是呼吸器等管線,也可以讓病人可以盡早開始活動。活動等級可以從最初始的「四肢關節運動」(圖示)進展到「坐在床邊」、甚至是「下床練站與踏步」。
1. 四肢關節運動:主要是為了避免四肢關節攣縮、最大限度地維持肌力,並透過開始肢體活動來給予身體適當的刺激以利恢復。
2. 坐在床邊:讓軀幹與呼吸肌作用,搭配位置的改變,可以協助下肺葉擴張、增加心肺耐力、避免長期躺床而導致的姿勢性低血壓。
3. 站與踏步:比起坐床邊,需要更多的心肺耐力,並將軀幹與下肢的力量維持在最理想的狀態,減少因長久臥床可能導致的功能性下降(「本來都還可以爬樓梯,躺了兩個禮拜後,現在連站都有困難……」)。
為什麼透過「提早下床」可以幫助病人恢復?主要是因為讓病人的肌耐力盡可能維持在比較理想的狀態,特別是呼吸肌,可以幫助盡早脫離呼吸器;另外,也可以增加身體循環而使心肺功能變好、腸胃蠕動較佳,同時減少譫妄、病人心理適應與家屬內心對於未來的惶恐不安。
簡言之,「要活就要動!」然而在病人能力有限的狀況下,就需要物理治療的介入,來協助盡早活動並設計相關的運動處方!

四肢關節運動
復健醫學部 物理治療師 黃映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