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保膝不換膝 2023 Jun

家庭醫師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淺談猴痘

一、 前言
在2022年5月於英國發現猴痘病毒群聚感染至今,已於世界各地爆發數萬名感染病例,而台灣也在2022年6月發現首名境外移入陽性病例,且目前本土及境外移入陸續增加當中。因此,自2023年3月底,台灣開始公費施打猴痘疫苗,而本篇也會詳加介紹猴痘這個疾病。

二、 介紹
猴痘病毒是一種正痘病毒,與天花病毒同屬一個屬,於1958年在從新加坡運來的研究猴子中首次被發現,這可能是該病被稱為“猴痘”的原因,然而,猴痘病毒的自然宿主更可能是囓齒動物和其他小型哺乳動物,事實上也有很多病患是經由進口的寵物鼠傳染,由此可知,猴痘是一種人畜共通的傳染疾病。人類首次感染猴痘病毒是1970年代在幾個非洲國家被發現,而在之後,猴痘病例也多發生在中非和西非,其他國家也有陸續零星案例被發現。患有猴痘病的患者通常會出現與天花相似的皮疹;然而,相對於天花,猴痘的死亡率顯著較低。

三、 症狀
猴痘病毒感染的潛伏期為 3-21 天,常見症狀包括:
1. 發燒(38.5°C 至 40.5°C 之間)。
2. 頭痛和肌肉痛。
3. 耳周、頸部、腋下或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4. 皮疹常在發燒後出現,但不一定會出現發燒的症狀,從面部、舌頭和口腔開始,然後蔓延到全身。在感染後期,口腔病變可導致飲水和進食困難,而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這個過程大約需要2到4週的時間。

四、 傳染途徑
1. 人傳人: 猴痘主要經由直接接觸病人的皮膚、體液、病毒污染的物品(例如衣物、床單等)而傳播,也可能透過空氣中的飛沫傳染,尤其是長時間在密閉的空間中與病人面對面接觸的情況下。而母親若感染猴痘病毒也可能垂直傳播給胎兒。
2. 人畜共通: 猴痘也可能透過食用被感染動物的肉或者接觸被感染動物的分泌物(例如血液、尿液等)而傳播。
因此,與病人或者被感染動物接觸前,務必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並且避免接觸疑似感染的動物或者病人。

五、 治療
猴痘是一種自限性的疾病,大部分的人可以以支持性治療為主,緩解症狀並減輕併發症即可。
但針對嚴重或免疫力低下的病患,為天花開發的幾種抗病毒用藥,例如: Tecovirimat(我國目前已採購)、Brincidofovir、Cidofovir、Vaccinia Immune Globulin Intravenous (VIGIV)可用於猴痘感染,但它們對猴痘的有效性尚沒有足夠臨床數據支持。

六、 預防
1. 接種疫苗:接種猴痘疫苗是預防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接種疫苗可以減少疾病發生的風險,而且接種疫苗可以減輕症狀的嚴重程度。
2.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勤洗手是預防感染的重要步驟。務必經常用肥皂洗手,特別是在接觸病人、動物或者污染物後。還需要避免與疑似感染的動物或者病人接觸。
3. 避免接觸感染源:盡量避免出入感染猴痘的高風險地區,如果您身處疫區,應該避免接觸病人、動物或者病毒污染的物品。例如,不要吃沒有經過煮熟的野生動物肉類,並且不要接觸猴痘感染的病人。
4. 如果有症狀應及時就醫。

七、疫苗(建議接種對象隨時間調整,以下為2023/04/10-05/12第二階段包含第一階段之施打條件)
台灣疾管署公布,2023年3月底開始提供猴痘公費疫苗施打,目前提供:
1. 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 建議接種對象為
(1) 正痘病毒屬之實驗室操作人員
(2) 與確診者曾有性接觸,但未曾接觸過暴露後預防(PEP)疫苗者,可於健康監測期滿後接種
(3) 民眾自我評估符合近六個月曾宥高風險性行為者(如: 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性病患者等)
高風險行為者PrEP已先打一劑疫苗,以提高涵蓋率為優先考量。
2. 暴露後預防(PEP)接種:
與指標個案有高暴露風險密切接觸者以皮下注射接種,於最後一次暴露後14天內接種(建議4天內盡速接種)

八、 結語
疾病管制署於 2022年 6 月23 表示,猴痘已經確定於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按規定疾病必須在 24 小時內必須通報。目前對於猴痘的治療方式、疫苗有效時間、有無其他傳染途徑,以及是否有大爆發的可能尚不太清楚,只能靠大家的努力降低感染風險以杜絕後患。

參考文獻
1. Monkeypox: disease epidemiology, host immunity and clinical interventions. Nat Rev Immunol. 2022 Oct;22(10):597-613. doi: 10.1038/s41577-022-00775-4. Epub 2022 Sep 5.
2. UpToDate, Epidemiolog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iagnosis of mpox (monkeypox)
3.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家庭醫學科醫師 蘇鴻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