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最近剛踏入職場,每天工作的壓力讓他喘不過氣,中餐常常簡單的餅乾+飲料果腹,下了班時常揪朋友吃大餐,假日約閨蜜吃下午茶,希望藉此可以好好舒壓,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小美開始出現胃酸容易逆流、胸悶情形,至醫院就醫後做了近一步檢查發現有胃食道逆流情形,醫師也請小美要好好配合治療,才可以改善不適。
胃食道逆流-俗稱火燒心,是常見的消化性疾病。是指胃裡的胃酸或食物逆流至食道、咽喉甚至口腔,在逆流的過程可能會引發不適,進而導致食道黏膜受傷。常見的典型症狀為胸口灼熱、胃酸逆流;非典型症狀為長期咳嗽、胸悶、胸痛、脹氣、打嗝、聲音沙啞、喉嚨異物感、耳鳴、中耳炎等,目前診斷方式大多是透過內視鏡(胃鏡),胃鏡的優點是可以直接觀察到食道及胃的狀況,也可以透過胃鏡的檢查第一時間發現食道有無嚴重病變。
胃食道逆流的原因
生理因素:食道跟胃交界處的肌肉結構稱「下食道括約肌」,若括約肌鬆弛或不正常的開啟時,胃的內容物就會逆流進入食道、咽喉、口腔,甚至呼吸道。一般肥胖的人,因為腹部脂肪堆積,容易壓迫胃和食道,使下食道括約肌鬆開造成逆流;懷孕也會受到荷爾蒙和黃體素的影響,造成下食道括約肌壓力減弱,增加胃酸逆流的機會,尤其懷孕後期子宮會頂住胃部,使腹腔內的壓力上升,胃食道逆流的情形會更嚴重。
飲食: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辛辣食物)、甜食(如蛋糕、餅乾、糖果)高油脂油炸食物(如油炸食物)、飲酒等,都會刺激胃酸分泌,造成胃酸逆流。
藥物:有些慢性病用藥在服用後,可能會有降低食道括約肌的壓力,而導致逆流的發生,如:部分的降壓藥、鎮靜劑、肌肉鬆弛劑、氣喘藥、黃體素、抗副交感神經製劑等。
情緒壓力:壓力大、情緒容易緊張,或長期處在緊繃狀態,都容易造成交感神經過度緊繃,使得腸胃無法正常運作,消化變慢也可能造成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的治療: 西醫:通常先給予中和胃酸的「制酸劑」,若效果不彰,醫師可能會幫忙改成減少胃酸分泌的「胃酸抑制劑」;此類藥物分兩類:組織胺阻斷劑跟質子幫浦抑制劑(PPI),都是藉由抑制胃酸分泌,達到症狀的改善。
中醫處理:中醫會藉由把脈,再依照每個人的體質調配健胃整腸的用藥,可強化胃壁及胃黏膜機能,使胃酸的正常分泌。 手術:若藥物治療半年以上無效、不適症狀已經嚴重影響生活者,如嚴重的食道裂孔疝氣,或產生一些併發症,比如食道出血或狹窄,或產生巴瑞特氏食道等癌前病變,才有需要手術的介入。部分民眾的情況,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腹腔鏡,進行「胃底摺疊術」來改善胃食道交接處肌肉過於鬆弛的問題。
改善胃食道逆流建議:
飲食習慣調整:
烹調採低油、低糖原則,口味清淡,選擇好消化食物,減少辛辣、高油脂、刺激性食物、碳酸飲料、甜食、加工食品、糯米製品、酒等。
因為澱粉比蛋白質食物,更易刺激胃酸分泌,故用餐順序可以先吃蛋白質食物,接著吃蔬菜,最後才吃澱粉類食物。
習慣喝湯品的人,建議要「乾溼分離」,先喝湯再吃固體食物,可以避免延長胃部處理食物的時間,用餐時細嚼慢嚥,每餐吃7-8分飽即可,用餐後不要馬上躺下,也記得睡前3-4小時不要吃東西。
生活習慣調整:
有些人習慣穿著較緊的衣物,就會容易壓迫到胃,這時可以將皮帶放鬆一點,穿著寬鬆衣服,就得以改善。夜間睡覺的時候可以墊高枕頭,採左側臥,這姿勢可以讓胃的位置比食道低一些,降低逆流的機會。
減重:研究顯示肥胖者(BMI>30)出現胃食道逆流問題是普通人(BMI<25)的2.5倍,因體重過重會增加腹壓,使胃酸回流的可能性變大,所以,減肥有助於降低胃食道逆流的發生率。
腹式呼吸法:吸氣時下腹部鼓起,吐氣時腹部內縮,進行腹式呼吸時,肺部吸飽氣會讓食道下括約肌外面的壓力增加,能將橫膈膜夾緊,賁門自然跟著夾緊,防堵胃食道逆流繼續造成傷害。
穴道按摩:患者可按壓合谷穴,能緩解噁心想吐,也有助腸胃消化(位於手部虎口,大拇指與食指掌骨間靠近食指處)或足三里穴,可改善脹氣、助消化,強化腸胃功能,防止胃痛。(膝蓋凹陷處往下約4指併攏寬的位置)。
千萬不要因為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輕微而疏忽就醫檢查,因食道若長期被胃酸侵蝕,可能引發食道潰瘍,甚至產生變性,造成癌前病變,增加罹患食道癌的機率。所以當身體出現症狀還是要尋求醫療協助,再搭配生活、飲食習慣的調整,可以讓你慢慢改善胃食道逆流的狀況喔!
遠距健康資詢中心護理師 林依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