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全身關節僵硬、關節卡卡的問題嗎?或是感覺關節紅腫發熱,稍微活動就疼痛不已呢?這些都可能是關節發炎的現象,應盡早就醫檢查。
什麼是關節炎?
關節是指人體兩塊或以上的骨頭連接的部位,兩塊骨頭之間有關節囊包覆,當中有軟骨及滑液膜。軟骨為兩塊連接的骨骼提供緩衝,而滑液膜中的滑液有潤滑作用,使骨骼運動得以順暢。若軟骨過度磨損,或是滑液分泌異常,關節活動受到影響,就會產生疼痛、腫脹、發熱、僵硬等等的症狀,這就是關節發炎。
常見的關節炎有四類: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和痛風性關節炎,不同的關節炎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
(一) 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又叫做「骨關節炎」或「變質性關節炎」,在人口老化快速的台灣是最常見的關節疾病。隨著年齡增加,關節滑液分泌減少,夾在骨頭間的軟骨逐漸變薄、失去彈性,進而導致骨頭之間相互摩擦,就會造成退化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常發生於膝蓋、髖關節、腰部、頸椎以及手指等處。主要發生的原因包含家族基因、老化、外傷以及長時間反覆使用特定關節。好發族群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65歲以上的長輩更有超過五成的罹患率,但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病。退化性關節炎症狀主要包含關節晨間僵硬、關節腫脹、疼痛、無法久走或久站、關節無法打直,嚴重時甚至出現關節變形等症狀。
(二) 類風溼性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主要發生的原因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出現問題,產生很多會破壞身體器官的自體抗體及發炎物質。這些抗體或發炎物質會攻擊全身的關節,例如手腕、手指、腳趾、脊椎、膝蓋,通常兩側會有對稱性的症狀,嚴重的話也可能侵犯全身其他的器官。類風溼性關節炎好發於40到50歲左右的中年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病,其他如長期抽菸、肥胖、牙周病及家族史,也都會增加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風險。主要症狀包含關節處會有明顯的發熱腫痛,關節疼痛並不會因為休息而緩解,且常伴隨晨間僵硬,早晨起床時,手指關節會因僵硬難以彎曲握拳,需活動半小時以上,束縛感才會慢慢的緩解。
(三)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自體發炎性疾病,和其他關節炎不同,好發在20到40歲的年輕人,男女比例約為2~5:1,通常有明顯的家族史。從發病到確定診斷的時間,可能會長達6~8年,主要是因為初期症狀與常見的腰痠背痛類似,因此容易被誤以為是運動傷害導致。典型的症狀包含腰部、臀部疼痛及晨間僵硬感,常發生在下半夜,休息並不會緩解疼痛,醒來活動之後症狀會緩解,但疼痛期間會長達半小時以上。臨床症狀除了下背痛以外,也可能出現著骨點發炎以及虹彩炎等,導致腳後跟痛、胸痛、膝蓋附近疼痛。部分病人在疾病進展數年之後,會開始產生脊椎的黏合,導致「竹節狀脊椎」的形成,造成駝背及背部活動受限。
(四)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性關節炎主要原因是體內尿酸量過高,或是人體代謝尿酸的能力異常,導致尿酸結晶堆積在關節處,引起關節發炎腫脹。此病好發於40到60歲的男性,初次發作的患者常感到腳掌大拇趾或腳踝有紅腫以及劇烈疼痛。典型的痛風性關節炎從感覺關節怪怪的時候開始,到整個關節腫脹發熱而無法維持正常動作,大概只需要一到兩天時間,甚至可以短到數小時。痛風性關節炎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都是慢性病,無法根治,但可透過治療得到控制,若不治療則發病頻率會隨著時間進展而越來越密集,當過飽和的尿酸形成越來越多的尿酸結晶(痛風石),尿酸結晶不只沈積在關節處引發關節發炎與變形,也會沈積在腎臟組織中,造成慢性腎臟破壞。
關節炎患者的關節就像氣象站,天氣變化時,關節會先知道。若有以上關節炎的症狀,應盡快到過敏免疫風濕科檢查。及早治療可控制、延緩病程,避免疾病惡化導致關節變形。
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 劉昭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