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寵愛媽咪 2023 May

健康新焦點

中醫伴您夜夜有好眠

您是否有躺在床上翻來覆去,怎樣都睡不著,明明身體很疲倦,眼皮很沉重,但思慮卻很清晰,隔天醒來頭暈頭重,身體很疲倦,做事提不起勁的經驗呢?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年統計,全台失眠的盛行率為10.7%;2022年針對台灣COVID-19影響國人睡眠調查,發現失眠情況的比例從42.9%上升至59.7%。臨床上睡眠障礙常見情況有: (1)入睡困難;(2)睡睡醒醒,醒後需要30分鐘以上才能再入眠;(3)淺眠;(4)多夢;(5)早醒。它們可能單獨出現,也可能同時出現。當我們睡眠出現障礙,日積月累下來將會產生疲累、情緒焦慮、頭暈重、頭痛、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全身筋骨痠痛、免疫力下降等情況。

「失眠」、「睡眠障礙」在中醫屬「不得眠」、「不寐」。中醫經典《素問·病能論篇》:「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臟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指出臟腑有所損傷,陰精有所偏倚,陰陽不和,則夜寐不安。《難經·第四十六難》:「老人血氣衰,肌肉不滑,營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道出長者睡眠時間越來越短的原因。《古今醫統大全·不得臥》:「痰火擾亂,心神不寧,思慮過傷,火熾痰鬱,而至不眠者多矣。有因腎水不足,真陰不升而心陽獨亢,亦不得眠。有疲倦火鬱,夜臥遂不疏散,每至五更隨氣上升而發躁,便不成寐,此宜快脾發鬱,清痰抑火之法也」,對臨床表現及治療做了較為詳細的論述。《醫效秘傳·不得眠》:「夜以陰為主,陰氣盛則目閉而安臥,若陰虛則陽所盛,則終夜煩擾而不眠也。心藏神,大汗後則陽氣虛,故不眠。心主血,大下後則陰氣弱,故不眠。熱病邪熱甚,神不清,故不眠。新瘥後,陰氣未復,故不眠。若汗出,鼻乾而不眠者,又為邪入表也」,可解釋為何新冠確診康復後卻出現睡眠變差的狀態。

中醫在處理睡眠障礙會依證型,使用藥物、針灸或雷射針灸來治療。
常見失眠的證型:
一、 心火熾盛:症狀有口乾舌燥、躁擾不安、心煩、小便短赤,口舌生瘡等。舌尖紅,苔薄黃,左寸脈數。治則以清瀉心火,安神寧心為主。
二、 肝鬱化火:症狀有急躁易怒、頭昏腦脹、目赤耳鳴、口乾而苦、多夢、便秘等。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則以清肝瀉火、鎮心安神為主。
三、 痰熱內擾:症狀有胸悶心煩、頭重目眩等。舌苔黃膩,脈弦數。
四、 胃氣失和:症狀有胸悶噯氣,腹脹不適,大便不爽等。苔膩,脈滑。
五、 陰虛火旺:症狀有心悸、心煩、頭暈、腰膝酸軟、耳鳴、健忘、口渴等。舌紅,脈細數。治則以滋陰降火、清心安神為主。
六、 心脾兩虛:症狀有多夢易醒、心悸健忘、四肢倦怠、頭暈目眩、面色較無血色,飲食無味等。舌質淡,脈細弱。治則以補益心脾,養心安神為主。
七、 心膽氣虛:症狀有多夢易驚醒、心悸、倦怠乏力、小便清長,易喘等。治則以益氣鎮驚、安神定志為主。

不喜吃藥的患者,亦可接受針灸治療,常用基本穴位有:神門穴(手、耳),可寧心安神;安眠一、安眠二;神庭穴;本神穴等等。針灸怕疼痛的患者,亦可選擇雷射針灸,亦有良好效果。2019年論文 ” Effectiveness of Laser Acupuncture in Alleviating Chronic Insomnia: A Single-Blind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指出低能量雷射針灸配合傳統中醫針灸穴位能夠縮短睡眠過渡期(sleep latency)與降低夜間醒來次數,改善睡眠的品質。

除了中醫治療外,平時自我保健可按摩以上所介紹幫助睡眠的穴位。食物中色胺酸能刺激大腦分泌褪黑激素,減少因多夢而無法熟睡的問題。然而豬里肌肉、雞胸肉、牛奶、鮭魚、燕麥片、雞蛋等皆富含色胺酸,平時可攝取來有效增進睡眠品質,此外避免攝取含有咖啡因飲品。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有助於放鬆身心,但切忌睡前運動,避免過於興奮而睡不著。睡前可聽一些輕音樂,調暗房間光線,避免使用3C產品,讓其光線刺激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影響睡眠。最後,祝福大家夜夜有好眠。

漢銘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張淵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