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不是成人的縮影,他們的體質特色與大人不一樣,兒科的疾病也自有其不同的特點與傳變。北宋時期被譽為「兒科之聖」的中醫醫家錢乙,便把小兒的生理病理概括為「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意即孩子們的發育尚未健全,抵抗力較弱,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症狀來得快,變化也比大人來地迅速,這樣的觀察論點在現今依然適用;中醫師為孩子看病時,以兒科疾病的特色作為基礎,根據每一位孩童不同的特殊體質偏性,利用藥物、針灸、耳穴、按摩衛教等來調整他們的寒熱虛實,再者,小兒大多病因單純且修復能力強,對治療的反應靈敏,一般服藥不需太久便能有所改善,治療目的在於使孩子發揮健康的運轉功能,建構起自身的免疫堡壘。
過敏性疾病
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主要是以肺、脾、腎三個臟腑的功能失調為主,而在小兒的中醫生理特點中即以肺、脾、腎三臟尤為不足,因此常見小兒患有過敏性鼻炎或伴有異位性皮膚炎,也更容易在天氣變化時表現出打噴嚏、流鼻水、皮膚過敏等症狀。中醫的治療原則為固護衛氣,培養小兒自身足夠的免疫力以抵禦外來病原或環境變化。另外,由於四時氣候更迭之時對過敏性疾病影響更大,可以在每年最熱及最冷的三伏天及三九天,選用溫熱辛陽藥物所製成的外敷膏藥,敷貼於特定穴位上,透過穴位的刺激來達到預防保健的效果。
小兒失眠
人體陰陽消長決定了睡眠與醒覺的生理活動;若有焦慮不安、睡前精神亢奮的孩子,可能是心火亢盛,可以使用浮小麥、百合、淡竹葉來清心助眠;經常夢遊、磨牙的孩童,可以透過薄荷、鉤藤清肝息風,較嚴重者用龍骨、牡蠣來重鎮安神。如遇對藥物極抗拒的小朋友,使用推拿、耳穴按摩等方法,也有一定的幫助。門診也有原本入睡需半小時以上才能入眠的小朋友,經過針灸於頭部的穴位治療後,當天回家很快就能入睡。
腸胃問題
中醫認為小兒「脾常不足」,腸胃系統較弱,常有胃口差、便祕、腹瀉等問題。針對每位孩童的年齡、體質以及環境氣候特點,採取補氣健脾、消食導滯、清熱和胃等多種不同治法,例如有的孩子面黃肌瘦,神疲倦怠,容易腹瀉,選用益氣健脾的方藥,但有的孩子怕熱汗多,有口臭且經常便祕,反而要著重養陰清熱。開脾健胃的中藥多芳香酸甘好入口,孩子普遍都可接受,另外也可以使用一般食材如排骨、雞腿來燉煮藥膳,或是利用捏脊推拿、耳穴按摩、穴位貼敷等外治法。
生長發育
兒童生長發育調理,包含了生長遲滯、性早熟、青春期轉骨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先天基因、後天營養、以及環境因素等多重影響下,都可能造成孩子生長發育上的問題,尤其現今生活中充斥著塑化劑、食品添加物等隱憂,加上飲食西化,小朋友常多食甘甜、重口味零食,濫飲冰涼飲品,都可能會破壞孩子生長的自然節奏。中醫的調理講求陰陽平衡,找到孩子不足之處給予補充,例如益氣健脾、補腎固精,過剩之處給予清瀉攻伐,例如清熱瀉火、消痰化積。值得注意的是,經常遇到口耳相傳的祖傳祕方能幫助孩子生長發育,殊不知造成「濫補」,不僅傷害了孩子的消化功能,甚至揠苗助長,影響青春期發育。
發展遲滯
古代中醫描述小兒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遲滯與不足,可能原因有先天胎稟不足、肝腎虧損,或後天失養、氣血虛弱。先天不足、髓腦未滿,可能影響心智發展,或累及筋骨肌肉,造成四肢肌肉緊繃僵硬、活動不暢;後天脾胃失養造成肌肉軟弱、鬆弛無力,手軟不能握舉,足軟難以行步,口軟乏力而咬嚼困難。因此,對於這些特殊孩童的早期療育,全身各個系統的生理功能都不可忽略,透過中藥、針灸(或雷射針灸)、小兒捏脊治療,喚醒孩子自身的運轉功能。
兒童近視控制
有研究統計指出,近視兒童相較於無近視兒童,氣虛及陰虛體質比例較多,可以?予中藥益陰、補氣,調整整體生理機能並搭配明目中藥來加強。2014年發表於國際期刊的台灣研究,發現近視患童以0.125% atropine治療再加上耳穴按摩後,相較於單純0.125% atropine治療組,能更有效減緩近視度數的增加,眼軸長度、前房深度及眼壓亦能獲得較佳的控制。對於需積極介入的近視兒童,也能透過針灸治療,改善眼周局部的血液循環、消除用眼過度的肌肉疲勞,並搭配頭皮針或四肢穴位,選擇以極細針灸針亦能大幅降低孩童的疼痛不適及恐懼感。
中醫部主治醫師 謝昌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