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心心相惜 2023 Mar

健康新焦點

嬰兒皮膚長「草莓」,把握血管瘤治療黃金期

出生兩週大的張小弟,背部及手腕出現紅色突起物,陸續在其他院所就醫時,醫師都表示「長大就會好了」,然而紅色突起物卻隨著時間逐漸變大,且越來越紅,不放心的媽媽最後持轉診單至彰基兒童皮膚科門診做進一步檢查與處理;丁小妹出生一個月大時,頭皮有一處突然腫大起來,表面有草莓狀突起,媽媽很擔心,上網找到了皮膚科醫學會嬰兒血管瘤相關衛教後,決定跨縣市來到彰化縣,選擇兒童醫院的兒童皮膚科就醫。這樣的病人在本院兒童皮膚科不算少,所幸經過治療後,血管瘤都能變淡變平,獲得明顯的改善。

血管瘤的病程發展
根據統計,台灣一年約有1600個嬰兒血管瘤產生,是嬰幼兒常見的良性軟組織腫瘤,發生部位以頭頸部居多,其中女寶寶或低出生體重者更常見,依病程發展可分為三期:
1.前驅病灶:病灶在出生時通常不明顯,或是以很小的紅紫色斑點呈現。
2.快速生長期:在1-3個月大時,血管內皮細胞不正常快速增生,形成像草莓般的外表,80%在5個月大時會結束快速生長期;這段期間最重要就是即早就醫
治療,把握3個月內的黃金治療期,以減少留疤機會。
3.緩慢衰退期:大約五個月大開始進入緩慢衰退期,一直持續到4~5歲,此時病灶會逐漸變平,有的需要長期追蹤,需要時介入處理外觀。

血管瘤的影響
血管瘤發生的部位在重要解剖位置時,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而需要積極治療,例如:在眼睛周圍可能影響視力、耳朵可能影響聽力、嘴巴周圍可能影響進食,嘴周圍/頸部處易潰瘍形成疤痕、胸部可能外觀變形、四肢可能易潰瘍、疤痕組織萎縮、變厚,會陰、腹股溝與肛門對磨部位易糜爛潰瘍留下疤痕,毛囊被破壞可能形成無毛區,此外若出現血管擴張、萎縮性疤痕或呈色改變如灰紫色、淡黃色,外觀質地有纖維脂肪殘留變成小肉球與畸形產生時,亦需要長期追蹤。

血管瘤的治療選擇
國際兒童皮膚專家優先採用點藥(Timolol)或吃藥(Propranolol)。
1. 外用藥Timolol (第一線治療):早晚使用,不可接觸眼口鼻等黏膜區。
2. 口服藥Propranolol(第一線治療):早晚服用,餵食中或餵完再服用藥物,避免低血糖,需注意副作用如低血壓、心跳過緩、睡眠障礙或是四肢冰冷。
3. 雷射(染料雷射PDL):穩定期用來退紅,較深病灶效果不佳。
4. 手術治療:壓迫到重要器官時可以考慮,但處理疤痕問題非常專業,宜和專業醫師討論。

由於嬰兒血管瘤病程難料,當血管瘤一旦留疤或毀容,長期下來可能會影響兒童的成長和社交活動,甚至改變孩子的一生,故建議有疑似嬰兒血管瘤可能性者,需即早至皮膚科就醫評估是否需要治療,並定期回診追蹤。
註:由皮膚科醫學會發行嬰兒血管瘤衛教影片,請按影片連結進入觀賞 https://youtu.be/76A6pUaqL1M  https://youtu.be/ylCSwv9pzgQ

兒童皮膚科主任 許耘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