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126院慶 2022 Nov

健康新焦點

耳朵裡的空谷回音

纖瘦的張小姐來到診間,緊張愁苦的說:「黃醫師,我最近講話會聽到自己的聲音,還會聽到吞東西的聲音,而且耳朵時常覺得緊緊悶悶的,偶爾還會出現嗡嗡嗡的聲音,只有在低頭或是平躺的時候症狀能改善,這在生活上很困擾,有點影響聽力,請問有辦法讓這個狀況改善嗎?」

這位患者出現明顯的耳朵悶塞感,以及自覺講話回音的症狀,再加上低頭、平躺時不適症狀能改善,可以判定為「耳咽管開放症」。國際上知名的案例有日本歌姬中島美嘉、韓國歌手IU,都因此疾病影響聽力而暫停演藝工作。

耳咽管像一道門,主要的功用為平衡耳朵內外的壓力,平時為關閉狀態,當耳內壓力較大時,吞口水、打哈欠等動作能打開耳咽管,讓壓力平衡。若控制耳咽管的肌肉受影響,或周圍軟組織(常見為脂肪組織)萎縮缺乏時,會使耳咽管關閉不全,導致中耳及鼻咽部會形成一個大空腔,放大耳朵的共鳴,造成患者會聽到自己講話及吞嚥的聲音。

耳咽管開放症的高危險群常見於體重過輕、體重下降太快、嚴重胃食道逆流(因胃酸逆流到鼻腔部位,使得耳咽管在鼻腔開口處黏膜萎縮,造成關閉不全)、精神緊張、飲水過少(常會造成黏膜萎縮)、荷爾蒙波動明顯、耳咽管開口黏膜沾黏(反覆中耳發炎,或是耳部有做過放射線治療)、神經肌肉疾病等的患者身上。常見的症狀有耳悶、耳鳴、語音回音、自覺聽力減退、頭暈、頭痛等等。

中醫治療上,依經絡來看,手足三陽經、腎經皆循行至耳部,治療時都可以循經取穴,其中手少陽三焦經被稱為「耳脈」,三焦經耳部的循行經分支由耳後,直上出耳上方,另一分支再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循行於耳部內外,因此稱之為耳脈。《靈樞‧經脈》指出:「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運用三焦經通調氣機及水液的作用,使耳部氣液平衡;遠端可選用「中渚穴」:此穴位於手背第4、5掌骨間,掌指關節後方凹陷處,相當於手背第4、5掌骨間隙前1/3折點處,為三焦經的俞木穴,有瀉熱、聰耳的作用,可以治療秋冬耳朵悶塞感、中耳炎、耳鳴等症狀,以及耳周邊的頭痛、頸痛、落枕等不適症狀;耳朵局部可選用「耳門穴」:此穴位於面頰部,在耳屏前上方,下頜骨髁狀突後緣,張口呈凹陷處,具有聰耳、利牙關的作用,可以治療耳鳴、耳聾、眩暈、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症等不適症狀。若耳部有局部沾黏的情況,可以利用針灸、推拿、熱敷伸展運動等手法治療沾黏的情況。

搭配中藥疏肝降氣調理腸胃,可以改善胃酸逆流情況,常用半夏瀉心湯、璇覆代赭石湯等;過瘦或是體重下降過快的患者,運用參苓白朮散、黃耆建中湯等,可以促進腸胃道消化吸收功能,恢復體重至正常狀態,改善耳部脂肪組織萎縮情形。同時還可進行頭皮及肩頸部熱敷、按摩,放鬆因緊張及壓力造成的頭肩頸緊繃,讓頭頸部張力回歸正常狀態,促進頭頸部循環,讓耳部軟組織不乾扁,並可囑咐患者補充足夠水分,使乾扁的軟組織回填,減少耳咽管閉鎖不全的程度,達到治療效果。
這位張小姐經過多次針灸及中藥治療後,耳朵的悶塞緊繃感以及講話回音皆大幅減輕,而且體重回歸標準狀態,生活品質提升,心情看起來愉悅不少。

中醫部主治醫師 黃舒驛

黃舒驛醫師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