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銀髮耀動 2022 Oct

家庭醫師

血糖血壓血脂肪,肥胖起來不能防

有句話說,能吃就是福,舉凡過年過節、應酬喝酒、舉杯慶祝,餐餐都少不了大魚大肉與精緻甜點,享用美食的當下很快樂,然而,體重機上面的數字也回不去了。在台灣,國健署調查2016年至2019年成人過重或肥胖率有47.9%,國健署警告,2020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多達8項與肥胖相關;研究亦顯示,肥胖會增加罹患新冠肺炎時的住院和重症風險。

肥胖引起的併發症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重視肥胖對健康的危害,肥胖除了造成體能衰退,還可導致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血脂異常、高血壓、高尿酸血症/痛風、骨性關節炎、冠心病、乳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等疾病。此外,肥胖除了造成身體的負擔,在心裡上面的影響也不容小覷,有的患者因為體型的關係,連帶的影響了工作表現下降、憂鬱 / 低自尊、身體形象障礙、社會眼光等等,尤其青少年時期更是影響不少。

真的胖嗎?肥胖的定義
國際上常用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或腰圍來作為評估肥胖的指標,BMI的算法是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2),在國內當BMI≧24為過重,≧27是輕度肥胖,>30是中度肥胖,在35以上就屬重度肥胖了。腰圍的標準範圍是男性: ≦ 9 0 公分、女性: ≦ 80 公分,如果超標了,就算體重正常,也是肥胖的危險族群喔。

為甚麼我會胖
當身體攝取之熱量超過消耗的熱量時,多餘的熱量會以脂肪的形式貯存在體內,影響熱量代謝的因素有兩大原因,飲食過多及運動不足。其他也須考慮是否有內分泌相關疾病、藥物副作用、遺傳等因素也會影響熱量的平衡。尤其飲食部分,除了三餐之外,常在不知不覺中,吃進了很多”空熱量”,這也是為甚麼有的人覺得”明明沒有吃很多”,仔細檢視飲食之下,才發現這些身體額外承受的熱量。舉例來說,一杯大杯正常糖的珍珠奶茶熱量高達600大卡,一顆中秋節的蛋黃酥熱量達250大卡、雙黃蓮蓉月餅更是700大卡。醬料的熱量也要注意,例如:沙茶醬、凱薩醬潛在熱量也不低呢,而一碗白飯熱量是280大卡。

常見高熱量食物 熱量估略 60公斤成年人慢跑(8 公里/時),需跑多久來消耗熱量
雞排 630大卡 跑步77分鐘
炸臭豆腐 550大卡 跑步67分鐘
蔥油餅一份 540大卡 跑步65分鐘
酥皮濃湯 450大卡 跑步54分鐘
燒餅夾油條 550大卡 跑步67分鐘
中式飯糰 600大卡 跑步73分鐘

每日熱量需求計算
所謂”少吃多運動”是老生常談,然而,許多人卻不知道該如何吃、怎麼動,少吃難道是都不吃東西、要瘦成仙女嗎?不!這樣是不能持之以恆的。首先,先知道基礎代謝率(BMR)是人安靜狀態時,一整天所需要的熱量(大卡)。而每日所需總熱量(TDEE)則是人體活動時,一整天所需要的熱量。
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男性 (13.7×體重)+(5.0×身高)-(6.8× 年齡)+66
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女性 (9.6×體重) +(1.8×身高)-(4.7× 年齡)+655
舉例: 身高160公分,體重50公斤的30歲女性,基礎代謝率,一整天不動可以消耗的熱量 (9.6×50)+(1.8×160)-(4.7×30)+655=480+288-141+655=1282(大卡)

TDEE(每日總消耗的熱量):
完全沒運動,久坐 BMR*1.2
每周輕量運動1-3天 BMR*1.4
每周中量運動3-5天 BMR*1.6
控制體重時最關鍵的是熱量赤字的幅度,當每日總攝取熱量多於每日所需總熱量,長期下來,身體多存進了7700卡,就會多增加一公斤。

選擇好的食物,開始運動、調整生活習慣
每增加7700大卡在不節制的飲食習慣下是很容易的,所謂“好的食物”包含了低糖高纖的飲食,像是把白飯改成糙米,少吃炸物、帶皮的以及內臟類食物,以蔬菜水果代替含糖果汁,選擇原形食物代替加工食品,飲料少喝含糖飲料、多喝水加速身體代謝。運動的部分首先當體重超標時,高強度的運動有可能會增加膝蓋的負擔以及覺得困難而放棄,在剛開始運動時,可以從快走、游泳開始,當身體習慣運動強度後可以增加運動的種類及強度,每次運動最好持續30分鐘以上,每週至少3次,並達到心跳加速、流汗、「可以說話,但無法唱歌」的喘度。生活習慣的改變包含了1. 不要餐餐吃到太飽,控制在七分飽就好2. 細嚼慢嚥3. 充足的睡眠,當睡眠不足時,也可能會因勞累而有吃不飽的錯覺喔4. 調整飲食順序,先吃蔬菜、蛋白質,最後再吃澱粉類食物,蔬果富含纖維質、礦物質及維生素,健康且容易產生飽足感5. 清淡天然、少油少鹽、少糖少醬料,減少多餘的熱量攝取 6. 菸酒檳榔也是減重的地雷喔。

勿亂使用坊間減重藥物
減重沒有特效藥,需長期的飲食控制及運動習慣,最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恆,給自己一點時間,不要心急。常被濫用的藥物包含了1.瀉劑2.利尿劑3.甲狀腺素4.交感神經的剌激劑,然而,可能產生嘔吐、暈眩、血壓降低、電解質失衡、心律不整、甲狀腺功能障礙等副作用,若有藥物相關疑問,一定要由醫師的專業評估及密切監督下使用。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家庭醫學科醫師 吳映璇、林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