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長』冠照護 2022 Jul

健康新焦點

確診康復者別讓「長新冠」一直跟著你

台灣直到目前已經有三百多萬人感染新冠肺炎,雖然僅有0.4%的病人會進展到中重症,但值得關注的是不管是輕症或是重症,新冠肺炎相關的症狀都有可能持續存在超過4週而進入所謂『長新冠期』(圖1)。依研究顯示,約30~80%病患會發生長新冠症候群,其影響涵蓋身體各器官(表1),其中以疲倦(53.1%)最常見,其他依序為喘(22.9-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 嗅覺味覺異常(13.1%)等後遺症,40%病患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機能,20-40%有認知情緒障礙[1]。這些症狀可能是新發生,也可能是從感染初期持續存在,可隨著時間消失或復發。

長新冠常見症狀:
 呼吸困難或呼吸短促
 疲憊或疲勞
 體力或腦力活動後症狀惡化
 很難思考或集中注意力(也稱”腦霧”)
 咳嗽
 胸痛或腹痛
 頭疼
 心跳快或砰砰直跳(也稱”心悸”)
 關節或肌肉疼痛  針刺的感覺
 腹瀉
 睡眠問題
 發燒
 站立時暈眩(頭暈)
 皮疹
 情緒變化
 嗅覺或味覺變化
 月經週期的變化

為何會發展成長新冠,目前原因可歸咎下面三點: (1) 因新冠病毒引發的病理生理學變化,(2) 急性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統失調和發炎性傷害,(3) 重症病程產生之後遺症。然而第三點不只會發生在重症病人身上,輕症的病人也可能會發生,主要是在隔離期間或解除隔離後出現的全身衰弱、肌肉無力、容易呼吸困難的狀況,可能與病人缺乏活動、營養狀況差有關。另外因為長時間沒有回到職場或與其他人接觸,當要回到工作時,內心可能會出現恐懼、焦慮或無力感,這些都是需要時間調理從自身生活習慣改變才能變好,另外家庭與社會的支持也很重要。

當你發現新冠肺炎經過急性期治療之後已超過4週仍有身體不適,建議先至新冠肺炎康復門診接受身心評估,依據其嚴重程度、社會及家庭支持功能高低,來評估患者是否適合在家疾病療養或需住院治療。針對其治療部分須先了解病人主要症狀有那些?若有需要,應偕同多專科團隊合作介入治療,再加上社工、心理師、復健師...等各師的協助,才能幫助病人早日重拾正常生活。

在自我調適部分,若覺得身體很疲倦還無法適應職場工作,可與主管溝通延長病假休養。若覺得身體疲倦想睡覺,建議應該要有充足的睡眠,避免抽菸及酒精依賴。許多長新冠的病人在運動時,會表現出明顯呼吸困難或心悸的情形,若經醫院檢查後無明顯身體上的問題或運動的禁忌,建議可從比較緩和短時間的運動開始做起,慢慢地延長運動時間、增加頻次與強度。彰化基督教醫院針對這部分有錄製Youtube『7分鐘活力健肺操』,內容包含羽量級-輕量級-中量級-重量級4種運動強度,患者可根據自身的能力挑選適合的強度來操作,運動可幫助增強心肺機能,放鬆身體肌肉並使心情愉快,對症狀緩解有極大的幫助。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長新冠的發生? 』其實最好的方式就是疫苗的注射,外出時配戴口罩,保持社交安全距離並勤洗手以減少病毒的暴露,避免新冠肺炎的感染是避免長心冠的唯一辦法。面對疫情不恐懼,大家一起合作才能戰勝病毒。


圖1 新冠肺炎感染疾病進展與併發症,自發病日開始起至一個月內屬於『急性期』,若持續有新冠肺炎相關症狀超過4週,則進入『長新冠期(Long COVID)』,超過四周至第三個月又稱『症狀持續存在期(Ongoing symptomatic COVID)』,超過三個月稱後新冠症候群(Post-COVID syndrome)。

資料來源:
1. Nalbandian, A., et al., Post-acute COVID-19 syndrome. Nat Med, 2021. 27(4): p. 601-615.

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林俊維

林俊維醫師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