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長』冠照護 2022 Jul

健康新焦點

彰基兒童醫院陪伴關注確診兒童長新冠徵候群

經過兩個月國內大規模COVID-19疫情的爆發,兒童與青少年也未能從這次疫情中免疫。隨著國內疫情慢慢緩解,兒科病人在染疫之後,少數發展成『長新冠徵候群』(Long COVID symptoms)。但是,此一徵候群的強度與持續的時間、對於生活品質的影響、病情的嚴重程度、對於社交和情緒的障礙…等,到目前為止仍沒有完整的答案,我們僅就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的經驗和國際最新的期刊做討論。

所謂『長新冠徵症候群』或稱為『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定義為:感染新冠病毒三個月後,仍然有無法以其它診斷解釋,持續至少兩個月,而且通常對日常生活和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的狀況。 例如:持續的掉髮、紅疹、潰瘍…胸部會心悸、胸痛和呼吸困難、產生情緒變化和月經週期改變、發生疲勞和多系統發炎症候群、關節肌肉酸痛…等,皆有可能與『長新冠徵候群』有關。

醫學界首度針對兒童提出有關於『長新冠徵候群』的研究報告,發表於今年6月22號《刺胳針-兒少健康》(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這篇研究以問卷的方式,針對一~十四歲的兒少為目標,回收將近4.4萬份的有效報告。症狀持續超過兩個月以上的病童超過40%。零到三歲兒童最常見的症狀是情緒波動皮疹、胃痛、咳嗽和食慾不振。在四到十一歲的兒童之中,情緒波動、記憶力和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皮疹最為常見。在十二到十四歲的兒童之中,疲勞、情緒過動、記憶力及注意力不集中最為常見。

此篇丹麥的研究是去年在新冠病毒株仍為Alfa和Delta變異株占主導地位的時期所研究。到底有多少兒童曾經歷『長新冠徵候群』?症狀維持多久?目前仍未明朗,因為,兒童的相關研究還不夠。醫界現今並無特別針對『長新冠徵候群』有特別的測試模式,哪些兒童是高風險群體也未明。目前僅知即使症狀輕微的兒童也可能出現『長新冠徵候群』。

台灣目前 COVID-19的病毒株,是以Omicron變異株為主。Omicron變異株影響兒童更勝於以往的COVID-19的Alfa和Delta變異株。就彰基兒童醫院的觀察,五月以後COVID-19住院病童合併哮吼和熱痙攣佔大多數,但是僅有少數個案需要住進兒童加護病房。新冠病童出院後的長期追蹤,以呼吸道和神經學的症狀為最主要的觀察重點,包括:是否將來誘發氣喘或妥瑞氏症?目前尚未有答案。

家長必須了解兒童的狀況,了解兒童的壓力,以同理心傾聽孩童的需要。開放式的對談了解兒童所需,並確認自己可以提供的支持與協助。在醫護人員端,我們會給予完整的染疫後康復者相關症狀衛教,並且針對出現COVID-19之長新冠症狀確診者給予個別的評估與檢查。

『長新冠徵候群』的非特異性症狀,可能讓許多家長不知道孩童正受到長新冠症狀的困擾,或是兒科醫師沒有意識此為病症而加以治療處理。彰基兒童醫院將會進行長期觀察,記錄並建立資料庫,及早介入和預防『長新冠徵候群』後期可能長期性的演變,作為未來台灣兒科醫療的參考。

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 林昭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