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防疫抗疫 2022 Jun

健康新焦點

正確抱嬰姿勢!讓小朋友的髖關節發育得正常又健康

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就是指他們髖關節發育沒有正常跟自然的長大。新生兒能夠正常的發育成大人的髖關節,其中很重要的時期是出生後的前四個月,有沒有發現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情形。

一般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情形分為三個等級:
1.發育不良:就是凹窩發育的不太好,它太淺了覆蓋不夠。
2.半脫位:就是我們的髖關節往外掉出來一半。
3.脫臼:髖關節整個掉跳出去。

髖關節發育不良在臺灣的發生率大概是千分之1.5。而髖關節是否發育的健康
有一些相關的危險因子我們是可以注意的:
1.產前相關因子:臀位生產、羊水過少、左側髖關節、第一胎、胎位不正、子宮內壓迫。
2.性別:80%是女性。
3.家族史:直系血親有此狀況,發生率增加10倍;哥哥姐姐有此狀況,發生率增加7倍。
4.出生後因素(照顧方式):包覆、橫抱、前抱或後背新生兒時,下肢併攏伸直。
5.出生後:斜頸、足部蹠骨內收、下肢變形(大腿、臀部紋路不對稱、長短腳、髖關節活動受限。

這些都是照顧者需要注意的,除了危險因子外,還要幫小朋友做一些理學的檢查,比較簡單的就是在換尿布時,看看兩隻腳有沒有對稱的張開,可不可以正常的往內轉往外轉。那家長將小孩帶來醫院的時候,醫師會檢查他的髖關節,往後推看會不會脫臼,往外往上推看可不可以復位回來。這些理學的檢查可以協助我們找出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情形。

我們把這些危險因子綜合在一起,比如說他有臀位生產、家族裡面有人曾發生髖關節發育不良、下肢看起來異常,這個也只佔了所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25%。如果新生兒的徒手檢查,若發生異常也只佔了20%,也就是說有75-80%的小朋友沒有危險因子,也沒有身體檢查異常,這時候我們就必須要依賴髖關節超音波,找出這75-80%的小朋友。

髖關節超音波檢查,可以在新生兒四個月大以前,幫我們找出小朋友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情形,在六個月大以前就做治療,這些小朋友就可以有90%以上可以恢復正常跟自然的髖關節發展,這樣子的發展可以避免產生髖關節的脫臼,避免長大以後髖關節覆蓋不好,容易產生早發性的髖關節疼痛跟髖關節炎的情形。

髖關節超音波的檢查其實不難,只要在新生兒四個月大以前帶來診間,醫師會讓小朋友側躺,使用一個超音波檢查的機器從正側面去檢查,看骨盆跟髖關節包覆的關係好不好,檢查完之後就會產生一個影像,這個影像就會出現包括股骨頭、髖關節的髖臼窩,藉由這個影像量出我們的α angle跟β angle(見附表),α angle跟βangle只要記得一個數據,小朋友如果檢查起來的α angle大於60度,我們就可以放心,如果小於60度也不要太緊張,如果早期在四個月大之前就發現,就可以依照他的角度做正確的治療,恢復正常髖關節的發育。

類型 α夾角 β夾角 狀況描述
I >60 55 正常
II a/ II b 50-59 55-77 髖臼不成熟,需持續追蹤 
II c 43-49 <77 發育不良,需立即治療
II D 43-49 >77 關節鬆脫
III <43 >77 半脫位
IV <43 >77 脫臼

髖關節如果檢查α angle大於60也要注意,出生後如果沒有正確抱他或包他,都可能讓他髖關節產生發育不良。我們抱他的時候把兩隻腳抱著合併在一起,這是一個禁忌的抱嬰方式,或者我們背他的時候,兩隻腳併攏這都是不好的姿勢。

日本在1974年之後,他們就推行正確的小朋友包跟抱的姿勢,抱起來之後要抱兩腳開開的,包小孩的時候也希望可以包得兩腳開開的,讓兩隻腳可以自然的張開,就像騎馬一樣,這樣的方式是對小朋友髖關節發育最好的。因為這樣的抱跟包覆方式及照顧的方式改變,讓日本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發生率呈現斷崖式的下降,減少千分之一以下,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照顧指標。

我們希望小朋友的家長,不管你買多貴的背巾或是背帶,一定要記得永遠讓他兩隻腳張開,他的髖關節才可以永遠正常的發展,髖關節發展得很深,可以包覆他的股骨頭包覆得很好,他就可以擁有一個正常又健康的髖關節。

國立中興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副教授
兒童骨科主任 王偉勛

王偉勛醫師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