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虎」你平安 2022 Feb

家庭醫師

健康Q & A~ 空氣污染OUT,拒絕空污危害生命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空氣污染及環境變遷是對人類最大的環境威脅之一,每年約有880萬人因空死亡,美國華盛頓大學的最新研究顯示,空氣污染容易誘發身體發炎,降低人體管理胰島素的能力,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心臟衰竭、中風、失智、糖尿病及肥胖等疾病的風險。懸浮微粒 (PM2.5)更被世界衛生組織訂為一級致癌物,空儼然是當前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嚴肅問題。

來源:
環保署估計,台灣約4成為境外染源(東北季風盛行時,上游的空氣染物透過傳輸,經過台灣上方進而影響台灣的空氣品質),夏季佔10%左右,春秋季佔30%左右,冬季高達40%以上,約6成為境內染。
1.自然染源: 局部,短暫,影響不大,例如火山爆發、森林火災。
2.人為染源: 區域性及持續性,造成空氣污染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包括電力及工業(27-31%),交通工具(30%-37%),餐飲業(10.8%-12.2%),道路揚塵(9-9.9%),營造業(2.5%-4.5%),露天燃燒2.6%-3%)。資料來源:交通環境資料處。

種類:
包括臭氧 (O3)、細懸浮微粒 (PM2.5)、懸浮微粒 (PM10)、一氧化碳 (CO)、二氧化硫 (SO2) 及二氧化氮 (NO2)等。

對身體的危害:
1.一氧化氮(CO):吸入低濃度的一氧化氮容易感到頭痛、暈眩及疲憊,高濃度會造成視力模糊、失去協調能力,嚴重時甚至死亡。
2.苯: 引起血癌的發生。
3.鉛及碳化物質: 傷害肝腎,神經及智力。
4.懸浮微粒(PM10):引發咳嗽,過敏性鼻炎,誘發氣喘等危害。
5.細懸浮微粒 PM2.5(直徑小於2.5微米):比 PM10更具穿透力,因太細微,支氣管纖毛無法過濾,容易沉積在支氣管及肺泡裡,造成肺水腫、氣喘、肺癌等呼吸道疾病,也因為會透過血液進入到身體,誘發血管發炎反應,導致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血栓,心肌梗塞)的風險及死亡率增加,當血栓形成進入到腦部,卡住血管,造成腦中風及失智症發生,近期研究更證實因肝臟在處理血液的過程中,被夾帶在血液裡的PM2.5誘發氧化及發炎反應,導致罹患肝癌風險增加。空除了影響呼吸道、鼻子之外,更容易影響眼睛黏膜,造成眼部不適,因PM2.5容易誘發全身性氧化壓力及發炎,也容易導致胎兒早產,體重過低,甚至胎死腹中。

另外塗抹防曬或隔離用品雖然可以隔離紫外線及較大的染物質,卻無法隔離PM2.5,使得異位性皮膚炎及過敏性濕疹者情形更惡化。

面對空污,我們能怎麼做
政府:
政府於106年提出空氣污染防制策略,修正空氣污染防制法,例如加速老舊機車汰舊換新,提供補助;改善柴油汽車染排放;港區運輸管制;市區公車電動化;對市售建物及工業維護塗料進行管制,餐飲業者油煙管理以及露天燃燒行為管制,全國PM2.5紅色警示次數已由104年997次,降至108年146次(降幅85%)。

環保署運用空氣染防制基金預算,除了對全國國中,國小學生進行呼吸系統之健康檢查,更利用植物綠化來建設空氣品質淨化區,除了可以改善空氣品質,更可以讓生態與環境及資源永續利用

個人:
料理食物時盡量採水煮,清蒸料理方式,儘量避免大火快炒,並搭配抽油煙機使用;減少吃燒烤或以燒烤料理食物。減少環境空的部分,平時多走路及選擇大眾運輸工具,減少機動車輛的油煙染;年節拜拜時,提倡環保祭拜,燃燒炮竹,少焚香及燒紙錢;家中或商家營業、辦公場所,可適當使用空氣清淨設備。另外,也建議民眾養成良好的正確的生活習慣,例如戒菸。騎車或走路時最好配戴口罩,才是真正避免肺癌上身的辦法。

肺癌篩檢:
長期暴露在空氣不良的族群,肺癌的發生機率是ㄧ般民眾的25倍,初期無明顯症狀,容易被忽略,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財團法人肺病防治基金在2020年捐贈新台幣100萬元(補助名額200名),讓長期暴露在空污環境中的高風險族群(曾有肺腺癌家族史、學校交通導護志工、清潔隊員、交通義警等),透過早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進而得到較好治療結果。

以下族群,建議視情況需要,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1.有吸菸者在55歲開始定期做檢查。
2.沒有吸菸,但三等親內有肺癌病史,或是本身有肺病史的族群。
3.長時間接觸油煙者
4.經常吸二手菸、三手菸
5.經常接觸汽車廢氣的機車騎士或行人。

提醒民眾低劑量電腦斷層因為敏感度極高,所以具有高度的偽陽性,有1/4的人,可能需要做進一步檢查才能確診。

空氣染來源眾多,成因複雜,對身體的影響更是無聲無息,面對這種看不見得敵人,無法靠單一染管制獲得顯著成效,除了政府對工業源,交通源等各種染源進行管制外,希望社會大眾能一起努力,讓我們國人跟下一代擁有更好的生活環境。

健康諮詢中心護理師 張議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