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虎」你平安 2022 Feb

健康新焦點

糖尿病患者要留意,定期檢查預防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分為第一型(胰島素依賴型IDDM)或第二型(非胰島素依賴型NIDDM)。長期高血糖,血糖不穩定,引起眼睛視網膜的病變,稱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幾乎所有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罹病10年以上,有50%會產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其中有20%至30%的病人會導致失明。另外,第二型患者患病超過20年也會有60%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20歲至65歲人口中失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而除了控制血糖和血壓之外,需定期做視網膜檢查,以提早發現問題。病人開始覺得視力模糊的時候,常沒有警覺性這和糖尿病有關,常誤以為老花眼,度數不良,或是退化而以。等到視力模糊很久或是視力差到影響日常生活時,很多已有黃斑部水腫,玻璃體出血或牽扯性視網膜剝離。此時才開始治療,也可能只恢復部分視力,或是維持不要繼續惡化而無法完全恢復到以前的視力。因此定期視網膜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多可以讓視力維持在可以維持日常生活以上的狀態。

臨床表現與分期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因長期高血糖,微血管受損,進而引起微血管瘤、滲漏、出血、阻塞等現象。微血管阻塞造成視網膜缺氧進而增加血管增生因子的濃度,導致網膜新生血管的產生。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分為兩大類:非增殖性(背景型)及增殖性變化,依臨床分為五級:
1. 無明顯病變
2. 出現微細血管瘤
3. 較明顯的微細血管瘤,滲出物,棉絮狀斑
4. 嚴重視網膜出血或有靜脈念珠狀變化或微細血管異常
5. 新生血管,玻璃體出血,牽扯性視網膜剝離

檢查治療及注意事項
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眼科會建議散瞳做視網膜眼底檢查,除了中心視網膜部分,也檢查視網膜周邊的情況。必要時輔以螢光眼底攝影和光學同調斷層儀(OCT),來判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嚴重程度。檢查前須點散瞳藥水,約30分鐘後瞳孔放大才做檢查。因散瞳後瞳孔放大會畏光,模糊4-6小時左右,因此需要有人陪同,不可自行開車或騎車。

治療主要分為三類
1. 雷射: 用於嚴重非增殖性及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或已有新生血管,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以減少病變惡化的機會。通常一眼會打三次全網膜雷射,之後看有無出血或是新生血管,可能需要再追加雷射。打雷射沒有傷口,但打雷射時會有畏光、灼熱或是痠脹感,打完雷射後慢慢會恢復。

2. 玻璃體內注射:主要用於黃斑部水腫、玻璃體出血或是新生血管。注射藥物為抗血管內皮因子或是類固醇,可以減少水腫,促進出血的吸收,病讓新生血管萎縮。玻璃體注射後會有針孔的傷口。術後需要注意保持傷口乾淨,避免異物或是髒水入眼,並定時點抗菌藥水,預防感染。

3. 玻璃體切除手術: 用於長久不吸收的玻璃體出血,牽扯性視網膜剝離或是視網膜上纖維膜拉扯。術後要保持傷口的清潔,避免感染,定時點眼藥水。因每人狀況的不同,術後可能需要維持一陣子的特殊姿勢,例如趴姿或是側躺。

總結
糖尿病是個慢性病,長期會影響全身血管造成血管的病變。眼睛是全身唯一直接可以看到血管變化的器官,而起又是靈魂之窗,大多的事情都需要使用眼睛。因此定期做視網膜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維持視力穩定是很重要的。

眼科部主治醫師 鄭捷尹

鄭捷尹醫師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