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聖誕傳愛 2021 Dec

健康新焦點

冬令進補,視體質調整不亂補

台灣有句話說「立冬補冬,補嘴空。」「立冬」代表著冬天的來臨,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冬,四時盡也。冬之?言終也。」立冬以後,氣溫驟降,黃帝內經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意指冬天如果不好好收藏精氣的話,在來年的春天就容易因體內正氣不足而容易外感發而生病。而精氣泛指維持人生命所需之動力,可以看作是一種來源自父母先天的元氣,《景岳全書.論脾胃》指出:「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穀之養。」精氣的維持乃先天的生成,卻必須靠後天脾胃水穀之氣來充養,因此古人在冬天補充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以禦寒取暖,利用冬天進補來提升免疫力,進而打好健康基礎,才能避免來年春天招致疾病。這種「預防保健」的觀念對以往物資匱乏、營養攝取普遍不足的古人來說,是有其道理的。但反觀現代人,由於物質基礎的提升,大多是營養過剩或者是營養不均衡,其實在日常飲食普遍已攝取過多的熱量、蛋白質、脂肪及醣類,如果冬天還胡亂地進「補」,只怕越補越大洞。

那市面上琳琅滿目的進補食材像是羊肉爐、薑母鴨、燒酒雞、麻油雞、藥燉排骨…等是否適合自己呢?這些品項多屬溫補之品,如以禦寒保暖為目的,確實這些食材能提供較高的熱量,適量食用是可以的;但以「補」的角度來看可要再三斟酌。因為中醫講求辨證論治,一般虛性體質(還細分為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等)的人,才建議以補的方式來達到調整體質的目的;其中「陽虛」體質比較適合溫補,此類體質容易出現外寒,多見有消化不良、胃腸功能弱或是夜尿頻多伴有畏寒怕冷的症狀,甚至是臉色白得發亮但沒有血色的,就是我們俗稱的「冷底」,這時適當的添點「柴火」來溫暖身體是有幫助的。

以台灣來說位於亞熱帶,屬於海島型氣候多為濕熱天氣,加上營養充足,民眾較常見的是「痰濕」體質。另外現代人生活習慣,長期熬夜或多茶飲、咖啡,容易出現陰虛體質卻以熱性來展現。工作上久坐在辦公室吹冷氣時間太長又缺乏運動,造成身體循環功能變差容易疲勞,種種因素都讓體質變得複雜,純粹使用溫補方式,不但沒對身體沒有幫助,還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失眠多夢、心煩氣躁等所謂「上火」的症狀,反而加重身體的負擔。

那要怎麼冬令進補比較合適自己呢?彰基中醫部依據現代人體質特性,調配了不同類型的藥膳包供選擇。針對痰濕體質的人,有以四神湯為基底的調理脾胃功能的「開運四神」,含有山藥、川芎、芡實、枸杞、薏苡仁等藥材,幫助患者健脾益胃,化痰利濕。針對氣血虛弱的人,有以十全大補湯進行調整的「食全珍補」,考量現代人體質特性刪減容易上火的紅參,改為溫和平補的黨參,搭配當中熟地、黃耆、當歸、桂枝等藥材亦能達到溫補氣血、滋陰升陽的功能。對於熬夜陰虛、睡眠不佳的患者,以蓮子、百合、枸杞、玉竹所組成的「百蓮好合」有養心安神的效能,幫助提升睡眠品質。中醫認為腎主骨「強筋壯骨」藥膳包使用補腎益氣的中藥材,對於成長中孩童及年紀大長者的筋骨照護都有幫助;以上多樣品項,都建議經由中醫部醫師為您評估體質來開立,讓您補得更安心更有效。

冬天除了進補外,也不可忽視冬天的養生之道。《黃帝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中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意思是人體的運作規律必須配合外在環境的變化,冬天是個適合閉藏的季節。但並非鼓勵完全不要活動,而是相對於春、夏適度地減少在戶外的活動,早點睡覺、晚點起床,注意保暖,保持情緒的安寧。依據古人智慧順應四季變化,在冬季養精蓄銳為迎接來年做足準備。

中醫部醫師 李亞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