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惱人頭痛 2021 Nov

健康新焦點

培養孩子獨立自主感,從生活自理開始!

孩子每天要面對的生活自理活動十分多元,包括起床整理被子、穿脫衣服和鞋襪、如廁、進食、盥洗、收拾玩具、洗澡、睡覺等…,這些技巧的發展基礎始於嬰兒時期,並且隨著發展的各階段漸漸精熟。

生活自理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技巧練習,它是很多知識及技能的結合。例如:孩子穿外套,在動作上,手臂要能協調地一起做動作,並運用手部小肌群去拉上拉鍊;在認知上,他也要知道:外套的正面是哪一面、有沒有穿錯方向(空間概念能力)、袖子反了該怎麼整理。因此,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可以協助孩子提升身體功能與健康,如:肌力、耐力、關節活動度、協調性、記憶力、身體意象、概念形成…,也能提升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自尊心、自我掌控感和責任心。

家長們除了可以參考生活自理的發展里程碑,了解一般兒童平均多大年紀學會該技能,還有孩子正在哪個階段、該會做哪些任務之外,也能利用以下三種策略幫助孩子建立生活自理能力喔!
1. 倒序教學法:家長先執行前段的步驟,並讓孩子完成最後步驟,多次練習之後家長可以逐漸減少協助量,讓孩子完成後段較多的步驟,直到完全獨立。例如第一次練習穿鞋子時,家長協助孩子打開魔鬼氈、將腳套入鞋子、整理鞋舌,最後孩子只要協助黏上魔鬼氈就好!這種倒序教學法因為讓孩子有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在挫折忍受度較低、自信不足的孩子身上特別有效!

2. 漸進教學法:這種教學法就是讓孩子嘗試從第一個步驟開始,隨著步驟順序依序學習,若過程中遇到困難,家長就鼓勵或稍微協助孩子,讓孩子自己完成。例如練習穿鞋子時,家長引導孩子打開魔鬼氈、將腳套入鞋子、整理鞋舌,最後黏上魔鬼氈。此種教學法對於有順序困難或是難以類化活動的孩子是相當有助益的。

3. 協助量的分級
雖說放手讓孩子自己執行日常生活活動很重要,但也不是一下子就將整個任務交給孩子,而是要像蓋房子一樣一步一步來,視情況慢慢地放手讓孩子自己來。以洗澡為例,小嬰兒當然就是家長完全協助,而大班的孩子已可以自己獨立洗澡,或在家長監督之下洗澡,後續再檢查是否洗乾淨就好;而中間的過渡時期,家長可以慢慢將較簡單的搓洗四肢和身體前半部放給孩子自己處理,較困難的背部搓洗和檢查是否有泡沫殘留就由家長協助,過程中也能利用「肢體協助」、「示範」、「視覺提示」、「口頭提示」這些方法,讓孩子漸漸能完成整個洗澡任務。

在臨床工作過程中,我常常會看到有些家長過度疼愛孩子,所以孩子一伸腳,家長馬上就蹲下去協助穿好鞋襪;怕孩子走路太累,就使用推車或抱著孩子,這些都跟孩子的發展遲緩有關。所以,除了以上策略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家長們的心態!

對一般的孩子來說,都具有基本自理能力,只是能力熟練與否。而動作需要練習才會熟練,因此,家長要視孩子的能力發展程度,製造機會讓他幫忙;或是當孩子提出「我要自己來」時,不要直接拒絕,讓孩子自己嘗試,頂多再花點時間帶著孩子一起善後。當孩子有成就感後,會加速他更努力主動地多方學習。
再來,持之以恆很重要! 生活自理是一天當中固定要做的大小事,家長要讓孩子每天持續做,而不是今天有讓孩子自己做,但後面幾天又因沒時間或因孩子哭鬧而妥協,讓他意識到這些是每天必須面臨的一部分,才能逐漸內化、整合且融入到生活之中。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適時的讚美會給孩子無比的信心,不論孩子做得好不好,只要有自己動手,就不忘給他鼓勵,這樣的回饋足以驅使他為下一次更好的表現而努力。養成生活自理的能力與習慣其實不簡單,但孩子一旦能慢慢勝任,他會意識到「我長大了!」,這是一件多麼充滿喜樂與成就的事情!

職能治療師 林怡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