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健康爸氣 2021 Aug

家庭醫師

如何擺脫雪花紛飛的乾癬?

今年51歲的陳先生過去數年來,身上出現一層層揮之不盡的的銀白色皮屑,從頭皮、手臂、軀幹及下肢都有大大小小的紅色脫屑斑塊,偶爾搔抓就會如雪花紛飛般落下,上班時必須穿上長袖長褲來遮蓋,偶爾還會受到他人異樣的眼光,造成陳先生社交及生活上很大的困擾。後來因不堪其擾,求助於皮膚科門診,發現陳先生應該是得到了乾癬,需要做進一步的治療。

什麼是「乾癬」?
乾癬為慢性發炎的皮膚疾病,但不會傳染。
患者身上如頭皮、臉、軀幹上會出現紅色脫屑的紅斑及明顯界線的斑塊、其上覆蓋有銀色鱗屑,可能會搔癢不適,而且搔抓後會明顯脫屑。對患者而言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及社交問題,有些病友還需要求助身心科的幫忙。部分患者會合併關節炎、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自體免疫疾病等等,所以還需要同時治療這些共病。
台灣約有0.2%患者患有乾癬。男女比例差不多,發生年齡多落在年輕人或老人,但各年齡層都可以出現。

乾癬成因或危險因子?
遺傳因素:若父母有乾癬則小孩有乾癬的機率也較高
外傷:與皮膚受傷有關
感染:鏈球菌感染可能會誘發滴狀乾癬
物質濫用和疾病:抽菸、喝酒及肥胖
藥物使用:心臟用藥如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 (Beta blockers)、鋰鹽 (lithium)及抗瘧疾用藥
壓力
環境因素:冬天較易發病

「乾癬」的分類?
常見分類有以下幾個:尋常性乾癬、點滴狀乾癬、膿胞性乾癬、紅皮症乾癬、反轉型乾癬,另外部分患者會有指甲或關節侵犯
1.尋常性乾癬:大部分病人都是尋常性乾癬,約有八到九成。患者會有典型的皮膚表現如邊緣明顯的紅色斑塊伴隨表面銀色鱗屑。乾癬多長在膝蓋、手肘的外側、頭皮(尤其髮線或耳後)、生殖器、或是受傷處。會有搔癢感,刮去表面的斑塊會有點狀出血。
2.點滴狀乾癬:多因鏈球菌感染誘發,病灶面積較小,好發於軀幹上部和四肢近端。
3.膿胞性乾癬:常常急性發作,分為局部或全身性。局部性膿胞多為突發、無菌性棕黃色膿胞,常出現在手掌或足底。全身性膿胞則比較嚴重,病情進展較快,會有發燒、肝腎功能異常、低血鈣、感染等問題,甚至會有致命風險。
4.紅皮症乾癬:症狀為瀰漫性紅斑和落屑,全身變紅,容易出現脫水或感染的併發症。
5.反轉型乾癬:影響部位主要在皺褶處 (相對於尋常性乾癬)

醫師如何治療「乾癬」?
因為乾癬為慢性皮膚病,還可能伴隨併發症或其他慢性病,所以在治療上要全面性的評估並隨個案做調整。治療方式會依照嚴重程度分成局部治療及全身性治療。
局部治療:用在輕微或局部的乾癬,以外用藥物為主
保濕劑:患者皮膚可能會因為乾燥而發癢,搔抓下會讓乾癬惡化。
類固醇:可以抗發炎,對皮膚沒有刺激性,可以有效改善乾癬,但長期使用仍要注意類固醇的副作用如皮膚會萎縮或變薄。
焦油:可以抑制DNA的合成,改善不正常角質化的皮膚,但氣味難聞。
外用A酸:與焦油類似,可以改善不正常角質化的皮膚,但對皮膚會有刺激性,可能會有燒灼感或長紅疹。
維生素D類似物:可以抑制細胞增生及改善不正常角質化的皮膚
全身性治療:用在中度到重度乾癬、局部治療效果有限或是危及生命的乾癬
照光治療:主要是使用紫外光,常用的是窄波紫外光 (波長在311 nm)、寬波紫外光 (波長落在290到320 nm區間)、長波紫外線光化治療等。
藥物治療:
葉酸的拮抗劑:有免疫調節和抗發炎的效果
口服A酸:改善不正常角質化的皮膚,但因為有致畸胎的可能,所以育齡婦女要確認是否懷孕。副作用還包含肝功能異常或血脂過高。
抗排斥藥物:可以抑制T細胞和IL-2來產生療效,為治療乾癬的後線藥物,副作用包含有肝腎毒性、多毛症、牙齦增厚、高血壓等。
生物免疫療法:可選擇性的作用在免疫系統上,臨床價格昂貴需自費使用。

「乾癬」如何自我照護?
如果自己得到疑似乾癬的皮膚病,建議可以到皮膚科或風濕免疫科來尋求專業的協助。
若已經確診為乾癬後,除了藥物治療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做自我照護,會建議病友信任診療的醫師,保持規則用藥並為皮膚保濕、避免皮膚受傷。避免過大的情緒波動及尋找紓解壓力的方式。另外要培養規律運動與生活作息、適當的陽光曝曬、以及均衡飲食。避免吸菸或飲酒,以免讓乾癬惡化。
如果依照上述自我照護方式且配合醫療的照護,對於乾癬一定會有很大的改善。

參考資料
1.Wang TS, Hsieh CF, Tsai TF. Epidemiology of psoriatic disease and current treatment patterns from 2003 to 2013: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observational study in Taiwan. J Dermatol Sci. 2016;84:340–5.
2.Musthaq, S.; Mazuy, A.; Jakus, J. The Microbiome in Dermatology. Clin. Dermatol. 2018, 36, 390-398.
3.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AD) and National Psoriasis Foundation (NPF) joint guidelines

家庭醫學科醫師 顧仁棋、林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