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健康爸氣 2021 Aug

健康新焦點

向左轉?向右轉? 選擇侷限型攝護腺癌治療方式的十字路口

攝護腺癌常無聲無息的侵犯成年男性的攝護腺進而造成轉移,已然成為台灣成年男性的隱形殺手,目前已經是全世界男性第二常見的惡性腫瘤。根據民國108年台灣衛生福利部統計癌症死亡率資料,攝護腺癌佔居男性癌症死亡率第六順位。然而罹患攝護腺癌的病人命運各不相同,有人遍訪名醫接受積極治療仍不幸於一年內離世,但也有人採取觀察追蹤仍然能與癌症和平共處超過十年。在台灣因為健康意識的抬頭,侷限型攝護腺癌(尚未發生轉移至淋巴結或其他器官之癌症)的病人比例越來越高,本篇文章將藉由病人的真實病程與您分享,希望能讓您對於侷限型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P先生,55歲,無任何身體不適之症狀,在接受健康檢查時發現攝護腺指數(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高於正常值,至泌尿科接受一系列檢查後發現罹患侷限型攝護腺癌,但是屬於高風險族群,甲醫院的醫師建議他接受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乙醫院的醫師建議放射線治療合併賀爾蒙療法,朋友聽說丙醫院有最新微創治療方式,建議到丙醫院接受治療;他上網查詢發現有多種治療方式用於侷限型攝護腺癌,讓他無所適從。

R先生,70歲,因排尿症狀至泌尿科門診檢查,經診察後發現罹患侷限型攝護腺癌,屬於低風險族群。甲醫院醫師建議接受攝護腺根除手術或者放射線治療,R先生擔心接受治療後可能發生的副作因此無法做最後決定。

侷限型攝護腺癌:治療面面觀
針對侷限型攝護腺癌,醫師會依照”腫瘤的侵犯範圍”、”PSA數值”和”癌細胞分化程度”將病人分類成低、中和高度風險族群。治療方式包含積極監控、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包含傳統開腹、腹腔鏡和機械手臂)、放術線治療、冷凍治療、海福刀(高能量聚焦超音波)和觀察等待。

傳統觀念認為罹患侷限型攝護腺癌的病人只有兩個選擇:手術或是放射線治療,然而在一些大型研究長期追蹤攝護腺癌的進展發現,某些病人即使不接受治療,終其一生也不會遭受攝護腺癌所苦。因此面對侷限型攝護腺癌的病人,現今醫師治療的考量必須包含腫瘤的狀況(疾病分期、PSA數值、癌細胞分化程度)、病人的身體狀況(預期餘命、體能狀態、其他慢性疾病)和病人對於疾病治療的期望,即“全人醫療”的治療方式,醫師提供“醫病共享決策方案”與病人及其家人共同討論每一項治療方式的優缺點後再決定最終的治療方式。然而適合P先生的治療方式並不一定適合R先生,每一個人的治療方式都必須經過量身定做,讓醫師與病人共同做出決定。P先生希望能早期根治癌症,在與醫師與家人充分討論之後,最後選擇了機械手臂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目前恢復良好,定期於泌尿科門診追蹤。R先生工作忙碌,擔心接受積極治療後會造成生活上的影響,因此先接受積極監控攝護腺癌的進展,目前已追蹤三年,並無疾病惡化之情形。

現今癌症治療已朝向個人化醫療的方向前進,治療侷限型攝護腺癌已經由傳統的手術及放射線治療的治療觀念轉型為依照癌症惡化風險度和病人整體身體狀況來做全人化考量,之後加入基因檢測以及生物標誌的檢測工具,即可針對每一位病人提供最有效以及最無害之治療方式。希望藉由這篇文章能讓您了解侷限型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有問題歡迎至泌尿科門診做進一步諮詢。

泌尿外科主任 石宏仁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