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健康爸氣 2021 Aug

健康新焦點

陪伴帕金森氏症,旋轉跨越不停歇

許多人對於帕金森氏症的第一反應可能是「罕見疾病」與「不治之症」,根據統計,帕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氏症的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發病率隨著年紀增長而升高,台灣的盛行率約為每10萬人中有150~300人罹病。傳奇拳王阿里、歷史人物希特勒、台灣音樂大師李泰祥、台語金曲歌后詹雅雯也都是帕金森氏症患者。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當腦中製造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的黑質神經細胞退化、死亡,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進而出現肢體震顫、肌肉僵直、運動緩慢或消失、喪失平衡能力等運動障礙症狀,可從寫字變小、表情變少、不常眨眼、吞嚥困難、說話小聲、小碎步、愈走愈快、走路時手臂不會前後擺動等日常生活表現中觀察到。依據症狀嚴重度分為五期,1)第一期:單側肢體出現症狀,對生活幾乎無影響;2)第二期:雙側均出現症狀,但平衡能力尚無影響;3)第三期:雙側肢體受到輕至中度影響,平衡能力受損,無法維持姿勢穩定,但仍能自理生活;4)第四期:嚴重失能,可不需協助站立或行走,但無法自理生活;5)第五期:倚賴輪椅或臥床。除此之外,還會出現一些非運動障礙症狀,例如疲勞、腸胃道蠕動減慢、血壓不規律或姿態性低血壓、睡眠障礙、頻尿、性功能障礙、情緒低落甚至憂鬱、肌肉疼痛等。

由於造成黑質退化的原因仍是未知,故帕金森氏症目前尚未有明確的治療藥物,但已有研究顯示:藉由藥物治療、規律運動、情緒調適等方式三管齊下,可緩解大部分的症狀,且愈早開始治療成效愈好。對於症狀嚴重度較輕的病友,建議進行每週2至3次中等強度以上有氧運動,可視自身喜好從事行走、有氧舞蹈、騎腳踏車、太極等,對於平衡功能已受影響的病友,則建議加強肌力和平衡運動。從事運動的時間建議在服用藥物後1~2小時,待症狀較緩和時再進行30~45分鐘的運動,以避免疲勞。

1.軀幹旋轉
平躺於床面,頭部擺在正中位置、眼睛看向天花板,雙手平放在身體兩側,雙膝彎曲,緩慢地將頭部與下半身向左右兩側旋轉至最大角度,一開始頭部與下半身的旋轉方向可為同向,再進階至反向。整個動作共重複30次,每天2回,建議可在起床與睡前進行,以減緩肢體和軀幹僵硬的不適。

2.起立擴胸
坐在椅子或床緣,雙腳平踩地面,雙手交叉放在身體兩側,吐氣後,再深吸一口氣同時從坐至站起,並將雙手往外往上方打開,使上背部些微後仰,整個動作重複30次,每天2回。再進階一點,可雙手拿水瓶增加阻力,除了可訓練上下肢體的肌力、也可增加胸廓的活動度、避免駝背姿勢。

3.上下踏階
站在靠近樓梯第一階的地面或擺放木箱作為階梯,雙腳與肩同寬,將身體重量移至一腳,抬起對側腳踏上第一階,再將另一腳也踏上第一階,再依「先上先下」的順序下階梯回到地面,重複30次,每天3回。平衡功能不佳的病友,建議進行練習時需抓握穩固支撐物或有家人在旁保護協助。若要增加訓練難度,建議可讓較無力的腳先上階梯,且搭配手部擺動。

4.跨越障礙
雙腳與肩同寬站立,前方擺放一水平障礙物(可利用報紙捲或貼有色膠帶),抬起一側腳跨越障礙物,維持一腳在前一腳在後的姿勢10秒,再回到原位,換另一隻腳跨越。重複10次,每天3回。若要增加難度,可擺放不同方向的障礙物,甚至使下肢出現跨越身體中線至對側的動作,藉此訓練姿勢的穩定以及日常生活中跨越門檻的能力。

帕金森氏症的症狀表現複雜且疾病的影響程度與進展因人而異,建議當出現肢體緩慢或僵硬,以及行走障礙時,盡早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尋求協助,藉由藉由規律的服藥與運動訓練,維持或延緩功能退化,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與生活品質,一起陪伴帕金森氏症患者,不害「帕」!

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 簡珮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