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同心防疫 2021 Jul

家庭醫師

健康Q & A~你不可不知的新冠疫苗注射訊息

新冠病毒來勢洶洶,各國陸續傳出疫情,我國於2021年5月出現多個本土個案,之後本土案例持續增加,使得國人開始重新重視新冠病毒議題,現階段最重要的不外乎是疫苗注射,此為最有效的預防疾病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仍須有其他預防措施,例如:勤洗手、戴口罩等,可降低染病的風險。不過仍有民眾對疫苗存疑,以下簡單介紹新冠疫苗相關訊息,以便讓民眾參考。

新冠疫苗介紹及保護效果
根據衛福部2021年3月公告,接種新冠疫苗(包含牛津(AZ)、莫德納(Moderna)、輝瑞(BNT)、嬌生(Johnson & Johnson's)後,對預防PCR確診新冠病毒(疫苗株或D614G株)之有症狀感染,其保護力大約可達六至九成;疫苗注射後,一般約2週後開始產生保護力,完成新冠疫苗所有劑次接種,才能確保疫苗保護力持續較久。國產的新冠病毒疫苗則已完成臨床二期實驗,目前對於新冠病毒感染的保護力,仍需後續研究的觀察統計。

接種評估及禁忌
根據衛福部疫情指揮中心6月21日公告:因應陸續採購到貨的新冠疫苗總數已超過485萬劑,考量孕婦為新冠肺炎感染後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或導致死亡之族群,為保障懷孕婦女及胎兒健康,將孕婦與75歲以上長者同列於第六類對象,公費疫苗接種對象也從7類增為10類,將50歲以上族群與可能增加感染及疾病嚴重風險的19~64歲族群都納入。接種疫苗前,請注意自己目前身體健康狀況,若有以下狀況者,建議可先諮詢專業醫師,確定後再行施打:
 近期是否曾接種其他疫苗、對疫苗成分有無過敏、施打第一劑疫苗後有無出現急性不良反應。
 是否有血栓相關風險因子: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肝素引起的血小板低下或凝血功能異常;服用避孕藥和接受荷爾蒙治療。
 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
 有急性嚴重疾病且伴隨發燒或急性感染者。
 是否懷孕或是可能懷孕。(衛福部疫情指揮中心6月21日公告中提醒:懷孕婦女有意願接種新冠疫苗前,建議應與醫師討論接種新冠疫苗的風險與接種效益,經評估後如果適合施打疫苗,可由目前供應之疫苗種類擇一施打。)

接種後注意事項
1. 極少數民眾可能發生接種後的立即型嚴重過敏反應(發生率極低),因此接種後調整留在現場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過去曾經有發生急性過敏反應者,應於接種後留在現場觀察至少30分鐘,無恙後再離開。
2. 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
接種後可能發生之反應及因應措施
接種後發生不良反應的機率及嚴重程度,除了依不同廠牌及使用的免疫原不同會有所差異,也跟年齡、接種劑次或自身是否曾感染過有關,接種後返家需注意以下事項:
1. 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
2. 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這些症狀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
3. 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38℃),通常約48小時可緩解,如持續發燒超過 48 小時、接種部位紅腫及硬塊發生膿瘍、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
4. 完成疫苗接種後,雖可降低罹患COVID-19的機率,但仍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民眾仍需注重保健與各種防疫措施,以維護身體健康。

有部分的民眾覺得接種疫苗就可以一勞永逸或不會染疫,事實上接種後還是可能會得到新冠病毒,但至少可以減少得病及重症機率,如同流感疫苗一樣,可以保護自己也可以保護他人。完整的接種,其保護力至少有6~9成。

網路許多人討論到,混打疫苗好像可以增加防護力,或是降低接種後的不良反應,但是目前研究顯示,接種兩劑不同技術產製的疫苗,第二劑接種後發生不良反應的機率及嚴重度較高,故不建議交替施打,除非第一劑接種後有出現嚴重過敏或不良反應,並經通報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判定為嚴重反應者,建議也需經由醫師評估是否可接種不同技術產製的疫苗。

那大概要多少人打了才有群體免疫效果呢?所謂的「群體免疫」是指群體中多數比例的人,因接種疫苗或自然感染而對疾病有抵抗力,就可降低疾病傳播力,使得其他未接種疫苗或沒有免疫力的人因此受到保護而不被傳染,因新冠病毒傳播力強,目前認為全國民眾至少要有7~8成完成疫苗注射,才有群體免疫效果。所以在此呼籲,依衛生署公告,符合資格可接種者,應盡快到各鄉鎮衛生所、醫療院所施打,別再執著挑選什麼疫苗,只要能通過臨床試驗並取得核准的,就是有用的疫苗,越早打越早有保護力。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遠距健康諮詢中心護理師 沈儀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