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同心防疫 2021 Jul

家庭醫師

高山症保命黃金定律,降低健康傷害

高山症泛指人體處在高海拔地區時,因高海拔特殊環境所導致的健康風險。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會使得大氣壓力下降,會導致氧氣的分壓降低。高山症通常發生在旅客身體適應高地環境的速度趕不上高度上升的速度,就可能會出現健康問題。根據The Lake Louise Consensus Group2018修訂的定義可分為急性高山症(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高海拔腦水腫(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與高海拔肺水腫(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以下內容為探討高山症的預防與處置。

  • 出發前諮詢醫生作身體檢查評估,以及討論高山症預防藥物,診間需詳細告知本身病史與用藥史。有些慢性疾病對登山會有影響,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心臟衰竭、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懷孕、高血壓、糖尿病等。
  • 謹慎規劃爬升速度:預防高海拔疾病最重要、有效的方式就是避免快速上升高度,讓身體能慢慢適應高海拔環境。如果行程安排許可,最好先在海拔20002500公尺處留待1-2天,超過海拔2750公尺後,每天睡眠高度不要爬升超過500公尺,此外睡眠高度每增加1000公尺,最好要多花一天時間適應。在同樣的海拔高度,夜晚的氣壓會比白天低,所以判斷是否有高山症症狀應以夜晚為準。
  • 在高海拔地區的一般性預防措施
    1. 盡量減少劇烈、高耗氧活動,以免加速血氧消耗,增加肺動脈壓負擔
    2. 保持身體溫暖,低溫會增加肺動脈壓
    3. 不要吸菸,吸菸會減少吸入的氧氣量,增加肺動脈壓
    4. 不要飲酒、服用鎮靜劑或安眠藥,以免抑制呼吸中樞及缺氧換氣反應,此外飲酒、服用鎮靜劑也會使意識狀態改變,容易和高海拔腦水腫症狀混淆
    5. 飲食盡量高醣低脂,可增加體內二氧化碳,加快呼吸速率。但避免食用大豆、碳酸飲料等產氣食物,以減少脹氣。
  • 預防與治療用藥

 

 

急性高山症

高原腦水腫

高原肺水腫

預防藥物

首選藥品

Acetazolamide:125 mg BID,上升高度前一天開始服用,到達最高海拔後持 續使用2-3天,之後可改為 125 mg HS,用以改善睡眠

 

Nifedipine (extended-release):60 mg QD,上升高度前一天開始服用,到達最高海拔後持續使用3-5天

替代藥品

Dexamethasone:2 mg QID 或4 mg BID。

 

l   上升高度前一天開始服用,到達最高海拔後持續使用3-5天

. Tadalafil 10 mg BID

. Sildenafil 50 mg TID

l   上升高度前一天開始服用,到達最高海拔後持續使用48-72小時

. Dexamethasone 8 mg BID

. Acetazolamide 125-250 mg BID

治療藥物

首選藥品

l   中度:Acetazolamide 125 - 250 mg BID,在症狀消退或高度下降完成後持續仍需持續使用24小時

l   中-重度:Dexamethasone 4 mg QID,在症狀消退或高度下降完成後持續至24小時,但總共不超過7天

Dexamethasone:症狀消退或高度下降完成後持續至24小時,但總共不超過7天。初始劑量PO/IM/IV 8-10 mg,後維持PO/IM/IV 4 mg Q6H

Nifedipine (extended-release):60 mg QD,持續使用到高度下降完成,症狀消失,SpO2恢復正常值。

替代藥品

l   中度:Dexamethasone 2-4 mg QID

l   中-重度:Acetazolamide 125- 250 mg BID

l   Acetazolamide:250 mg BID,症狀消退或高度下降完成後,持續至少24小時。可作為 dexamethasone 之輔助劑,但不適合單一療法

l   持續使用到高度下降完成,症狀消失,SpO2恢復正常值。

. Tadalafil: 10 mg BID

. Sildenafil: 50 mg TID

1. Acetazolamide(Diamox,丹木斯):

為一種利尿劑,可以預防急性高山症並且加速身體適應高地環境。從出發至高地前一日開始服用。抵達高地後續服2日再停藥。起始劑量為125mg BID,可隨風險增加調整至250mg BID-TID。可能副作用手腳麻木、腸胃不適、噁心、多尿、口乾、急性閉角性青光眼、Steven-Johnson Syndrome。另外,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以及蠶豆症患者禁用。 

2. Dexamethasone(類固醇)

可以預防及治療急性高山症及高海拔腦水腫,但是並無證據顯示可以加速身體適應高地環境。因此當高度持續上升的旅客一旦停止服用,很可能會迅速出現高山症。一般用在對Acetazolamide有禁忌症,或出現嚴重高山症而下降高度可能延遲的患者身上。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如口乾舌燥、高血壓、高血糖、眼壓升高、青光眼、免疫抑制等。疑似有感染問題時不適合吃類固醇。 

3. Nifedipine(鈣離子阻斷劑)

可以預防以及減緩有高海拔肺水腫易感受性的人出現高海拔肺水腫的症狀。副作用為血壓降低、心悸、頭暈頭痛、潮紅,及下肢水腫。

4. 威而鋼Viagra (Sildenafil)、犀利士Cialis (Tadalafil): 副作用為血壓降低(機率 低)、心悸、頭暈頭痛、潮紅、鼻塞、視覺異常、腸胃不適、腹瀉。同時服用硝酸鹽類藥物的人不適合吃威而鋼、犀利士。

  • 若出現高山症:
    1. 四大原則: 降低海拔、增加環境壓力給予氧氣、休息減少氧氣消耗、藥物治療
    2. 當某些狀況下無法馬上下山時
      1. 叫醒病人,讓他在空氣流通的地方休息,留意睡眠會加重低血氧狀況
      2. 提供高濃度氧氣治療
      3. 攜帶式加壓袋(如Gamow bag):可用腳踏加壓,可在3-4分鐘內,將袋內壓力,加壓至高於周圍環境100mmHg的壓力。讓高山症病患進入,如加壓至高於周圍環境120mmHg時,約相當於下降1432公尺,對於症狀的改善,可相當於每分鐘4公升的氧氣給予。在發生高山症時,可作為暫時治療之用。
  • 高山症的黃金定律保命基本原則
    1. GOLDEN RULE 0 It is OK to get altitude illness. It is not OK to die from it.

得了高山病尚不必驚慌,但(讓隊員)死於高山病就是不智了。

  1. GOLDEN RULE I Any illness at altitude is altitude illness until proven otherwise.

在高海拔的任何病症,都應先假定是高山病,直到證明是別的疾病為止。

  1. GOLDEN RULE II. Never ascend with symptoms of AMS.

絕對不要帶著症狀上升高度。

  1. GOLDEN RULE III. If you are getting worse, go down at once.

如果症狀正在惡化「立刻」下往低海拔。

  1. GOLDEN RULE IV. Never leave someone with AMS alone.

絕對不要將患有症狀的人單獨留下。

  • 結語:高山症發作與否取決於高度、上升速度及個人適應能力等三個重要因素。在登入高海拔地區前一日,開始服用預防性藥物,並在到達最高海拔後持續服用2-3日,對於預防高山症的發生有助益。此外,熟知高山症早期症狀,以及預防與治療藥物使用方式,以便在登山時遇到緊急狀況時,知道如何採取適當應對措施。最後,牢記高山症的黃金定律,評估何時撤退,可以將傷害降到最低。

 

Reference:

  1. The 2018 Lake Louise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Score-- High Altitude Medicine & BiologyVol. 19, No. 1 (Robert C Roach, Peter H Hackett, Oswald Oelz, Peter Bärtsch, Andrew M Luks, Martin J MacInnis, J Kenneth Baillie, Lake Louise AMS Score Consensus Committee; Published Online:1 Mar 2018)
  2. 楊建夫:台灣山岳資源知多少系列三、山岳景觀-五大 山脈。中華民國健行登山協會。
  3. 梁佳君、林憶珊、陳薇光、鄒孟婷:高山症的治療 與預防。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二十七卷,第6期 (2012), 196-201頁。
  4. 王士豪、陳諭正、高偉峰:Epidemiology of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on Jade Mountain, Taiwan: An Annual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HIGH ALTITUDE MEDICINE & BIOLOGY Volume 11, Number 1, 2010.
  5. Wilson MH , Newman S, Imray CH : The cerebral effects of ascent to high altitudes. Lancet Neurol ( 2009);8(2):175-91.
  6. 陳柏璋:淺談高山症。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
  7. UpToDate: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nd 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 Assessed at 2018/11/06.
  8. UpToDate: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Assessed at 2018/11/06.
  9.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旅遊保健資訊。高山症。
  10. UpToDate:High altitude illness: Physiology, risk factors, and general prevention. Assessed at 2018/11/06.
  11. Luks AM, McIntosh SE, Grissom CK et al: Wilderness Medical Society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ltitude illness: 2014 update. Wilderness Environ Med. 2014 Dec;25(4 Suppl):S4-14.
  12. Roach RC, Hackett PH, Oelz O et al: The 2018 Lake Louise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Score. High Alt Med Biol. 2018 Mar;19(1):4-6.
  13. Wang X, Chen H, Li R et al: The effects of respiratory inhaled drugs on the prevention of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Medicine (Baltimore). 2018 Aug;97(32):e11788.
  14. Christopher Davis, MD, DiMM, DTMH, Peter Hackett, MD:Advanc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AltitudeIllness. Emerg Med Clin North Am. 20
  15. 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衛教資訊

 家醫科醫師 周怡君、林怡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