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同心防疫 2021 Jul

健康新焦點

疫情升溫防疫宅在家,長輩也要動一動維持好肌力

新冠肺炎於2019年開始已在全球各地造成嚴重災情,目前已導致全球1億多確診個案與3百多萬死亡,而台灣也防守不住此疫情衝擊,從今年5月起暴增群聚感染後進入社區感染階段,到6月已累積1萬多確診個案與5百多死亡人數。其中以確診年齡占比(%)來進一步分析可觀察到50歲以上佔51%,而60歲以上則佔了33%。

另外,研究也顯示高齡與多共病較容易增加重症與死亡率,其中相關慢性病風險包含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慢性肺阻塞疾病、糖尿病、失智、肥胖與有在使用免疫抑制藥物等。在台灣的確診個案死亡人口當中,也是大多為60歲以上(>80%),且大多有慢性病(>80%)。高齡病人通常也較多合併多重共病與多重用藥,因此是較為脆弱與高風險的族群。

我國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根據聯合國的定義,當超過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7%,則符合高齡化社會,此人口比率超過14%,則為高齡社會,如果超過20%則進入超高齡社會,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全球老年人口急遽上升,臨床上照顧的老年病患也隨之增加,從而延伸出許多高齡照護的問題。

隨著時間的增長各個器官系統與生理的自然改變過程是持續漸進進行的,此過程稱為老化或衰老。此老化過程自30歲以後,大部分器官系統的功能,以每年下降1%的速度衰退。老化所造成的生理變化是多面向的,包括最大心臟功能由休息時心輸出量的4.6倍下降至3.3倍、最大心搏率從每分鐘195次降至155次、肺活量減少17%、腎血流量減少50%、腦血流量減少20%、腦容量減少7%、視覺調節力與聚焦力變差、高頻率聽力與音調辨別力下降等。由於此高齡族群的生理儲備能力與耐受力下降,因此在臨床上老人族群所表現的健康特性包含下列:
1. 通常為疾病表現不典型或不明顯,常合併多重疾病且看病頻繁。
2. 多重重複用藥。
3. 行動不便,就醫不便。
4. 對治療反應存在顯著歧異性。
5. 容易受到醫源性傷害。
6. 治療結果之不可預測性與疾病恢復期延長等。

這些潛在性問題或疾病初期通常會先以老人症候群為外顯臨床表現,包括失禁、跌倒、認知功能障礙、譫妄、營養不良、褥瘡與衰弱等,並且造成許多生理與心理多重系統性傷害,老年症候群之間彼此錯縱複雜的交互影響也進一步加重既有的問題,並且在初期時常以肌少症或衰弱做為臨床表現。肌少症是指肌肉質量減少,骨骼肌流失造成肌力與肌耐力下降。隨著年紀的增長身體組成就會漸進性的改變,大約於50歲之後肌肉就會慢慢的流失,而肌少症與衰弱兩者的共同表現則是身體功能下降,包括肌力減少、行走速度變慢與平衡差。

根據許多專家共識,衰弱代表此個體多項生理系統儲備能力下降,超出其原來年紀該有的程度,以至於當外界壓力來臨時,無法維持身體的恆定,導致身體後續的失能及其它不良結果。根據之前的研究統計,65歲以上的老人有3-7%比率存在有衰弱問題,其風險亦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步增加,衰弱則跟跌倒、生理性依賴、快速機構化、失能與死亡呈現顯著相關。因此如何預防與有效處置衰弱是老年照護重要的議題。

目前在國際上較為熟知的診斷方式則是美國學者等人所提倡的外顯性特徵,這些特徵包括體重減輕、沒有活力、肌力下降、走路速度變慢以及活動力變弱這五個面向。如果符合1~2項缺失者歸為衰弱前期(pre-frailty),而符合3項以上則可以定義為衰弱症(frailty)。這五個表徵也會彼此影響,而所造成的衰弱也會惡化各個表徵,因而造成惡性循環。因此如何預防衰弱與打破這惡性循環在老人照護上是很重要的議題。

目前營養及運動的介入被視為可以預防和改善衰弱或肌少症的有效介入方法。營養方面強調充足的蛋白質(1.0-1.2g/kg /day)、必需胺基酸每天最少需要 15 克。其中研究顯示白氨酸 (leucine) 能夠增進蛋白質的生成和減少其被分解 ,食物中含有大量白胺酸的包含大豆、牛肉或魚肉。另外,也需要強化骨骼肌肉的維生素D攝取,如果有骨質疏鬆的個案,建議每天至少800-1200 mg鈣的攝取,但如果有結石問題或便秘,則須注意鈣的攝取劑量,而維生素D則建議每天至少800~1000 IU。運動方面則是強調規則的運動,也可以利用抗阻力訓練來增加肌肉量和肌力,例如使用彈力帶運動,並且搭配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或騎腳踏車)及平衡訓練(例如弓箭步訓練),也可以經由復健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評估,根據各別身體狀況與慢性疾病情況來設計個人化的運動處方。在臨床上如何維持高齡長者的身體功能是一項困難的任務,往往需要多面向思考與跨醫療專業領域的合作,希望長者在疫情嚴峻的時候在家還是能維持簡易的居家復健運動、充足的營養與良好的慢性病控制。如果ㄧ般民眾有相關衰弱症狀或常見老人症候群(例如失禁、跌倒、認知功能障礙、譫妄、營養不良、褥瘡),歡迎諮詢老人醫學科或家庭醫學科門診,以達到預防生活失能及健康老化之目標。

老人醫學科主任 王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