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疫起防疫 2021 Jun

健康新焦點

從端午節談中醫防疫觀

端午節–衛生防疫之始
農曆五月由於天氣濕熱,仲夏溽暑,此時節蚊蟻蛇蟲活躍,民間疫病多發,古時又稱「毒月」、「惡月」,並將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為了趨吉避凶並防止疫病傳染,在端午節這天展開了許多衛生防疫活動,像是採菖蒲、艾草懸掛於門戶、繫香包、飲雄黃藥酒等習俗,以期達到驅瘟避疫的效果。
菖蒲和艾草含有揮發性芳香油,特殊的氣味被用來驅逐蚊蟲,市面上防蚊包經常再加上藿香、薄荷、蘇葉、白芷等芳香藥材,或是製成端午節配戴來驅蚊避穢的香包。雖然隨著現代醫藥知識及公共衛生觀念的進步,這些傳統習俗已經被更有效的方式取代,但其背後所代表的防疫概念,如何順應環境氣候的變化來預防可能發生的疾病,才是我們要注重的智慧。

中醫新冠防疫觀
時值今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延燒,目前仍無有效治療方式。若說疫苗能讓人體預先認識病毒,而中藥則要直接強化個人自體免疫力、創造一個不利於病毒生存的體內環境,《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疫苗與中藥皆屬於預防醫學的概念,而在疫苗欠缺且尚未能普及的情形下,除了人人做好防疫措施之外,將自身免疫提升也是很重要的;又如在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中提及「癘氣」之傳染性與治療方藥,文中建議「家人視病者亦可先服取利,則不相染易也」,從中即可了解到古代醫家已知適時服用中藥來預防傳染性疾病。

從去年疫情初起,有多篇中醫藥研究文獻指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在中醫辨證而言偏於「濕」證,在中醫的觀點,濕為長夏之主氣,長夏即為夏秋之間,在此濕熱氣候時,人體最容易感受濕邪;一般流感病毒隨氣溫升高多能見到疫情逐漸趨緩,大部分報導卻指出新冠病毒不如預期,可能原因除了每一種病毒本就有其特殊性外,也有人分析是天氣炎熱反而民眾聚集到有冷氣的公眾場所避暑、天氣熱口罩戴不住等等,但若以中醫濕邪角度來論述,在此時節不見疫情趨緩也許有跡可循。

脾在中醫理論是指消化、運化功能,濕邪最易損傷脾之陽氣,造成脾的運化功能失常,使得頭目昏重、胸脘痞悶、飲食無味或腹瀉,因此許多文獻亦指出感染新冠肺炎患者除了呼吸道症狀之外,常兼夾有胸悶、嘔吐、腹瀉、味覺喪失等情形發生;另外,濕邪特性為黏膩重著,易造成病勢纏綿,故病程較長,也是值得在新冠肺炎患者身上注意的地方。

簡而言之,中醫治療或預防新冠肺炎,如何將個人的免疫力及體內環境提升到不易受病毒威脅的最佳狀態,便是最大的著力點。

台灣?冠一號與彰基正氣茶飲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發了治療新冠肺炎輕症的台灣清冠一號,臨床上研究證實能夠抑制冠狀病毒的活性而縮短確診病人住院天數,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方研擬為針對確診患者,因此多種藥性偏寒涼,沒症狀者服用反而對抗疫更不利,不適合做?平時預防性保養用藥。彰基中醫部醫師群依各篇論述新冠肺炎之文獻及實際照護的臨床經驗,擬定了正氣茶飲提供民眾提升免疫力之需求,由藿香、蒼朮、紫蘇、荊芥、防風、金銀花、魚腥草、板藍根、黃耆、黨參、紅棗……等中藥組成,正氣茶飲中除了提升免疫力的補氣中藥、防疫的清熱解毒藥材之外,加上了清化中焦濕濁的藥物以因應此次新冠肺炎之濕證。
仍須強調的是,中醫的精神在於個人體質的辨證論治,若有任何身體不適應以合格中醫師之診治為主,呼籲全國民眾勿信偏方!提升免疫力之餘,更要落實配戴口罩、避免群聚及外出,將感染風險降至最低,才是最重要的抗疫精神。

彰基中醫部正氣茶飲
1.此為中醫師處方用藥,有需要之民眾請至中醫門診洽詢,尤其有慢性病患者,應告知中醫師。
2.服用期間或服用後感覺不適者,應立即停止,並即時諮詢中醫師。
3.若有服用其它西藥或健康食品等,須間隔1小時以上。

中醫部主治醫師 謝昌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