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珍愛媽咪 2021 May

家庭醫師

揮別D掉人生! 淺談維生素D保健

根據國民健康署營養健康調查,超過96%民眾處於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的狀態。維生素D發現至今已接近100年,與許多疾病有關,近期更因和新冠肺炎的關聯性,引發高度的關注。到底是否需要積極補充、如何補充,成為許多人關心的議題。

生化生理機轉
維生素D為脂溶性,又名促鈣醇 (calciferol),在自然界中僅少數食物含有,因此人體主要的維生素D來源為經由皮膚照射紫外光UVB而來。此時的維生素D屬於不活化狀態,需經由肝臟代謝成25-OH VitD,再經由血液循環至腎臟轉化形成具活性的1,25-(OH)2 VitD。

維生素D與健康
維生素D傳統認為在人體主要的功能是促進鈣磷於體內的吸收代謝,維持骨骼及牙齒的平衡與健康。除此之外,許多研究顯示,維生素D與神經肌肉、免疫功能、細胞分化及凋亡的調控有關;對降低癌症、多發性硬化症、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氣喘、衰弱、肌少症等疾病的危險扮演重要的角色。甚至連憂鬱症也和它息息相關。維生素D缺乏所造成的骨骼礦物質不足,於病患中會表現出肌肉無力、骨頭疼痛等症狀。嚴重者會有低血鈣或低血磷的表現,在幼童稱為佝僂症,成人則為骨軟化症,老年人則增加骨質疏鬆與骨折的風險。

在心血管方面,維生素D具有保護作用;在心肌肥大上有預防的效果,而血管方面則抑制平滑肌細胞增生、減少動脈粥狀硬化、改善內皮細胞功能不良。其他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危害如高血脂、胰島素抗性、糖尿病及肥胖也大大的與其有關連。維生素D對癌症有抗增生作用,使細胞週期停滯、抗血管新生、抗發炎、促進分化及細胞凋亡。在神經系統方面,它具有神經滋養及傳遞功能,能使神經分化、成熟及合成傳遞因子,如腎上腺素、血清素等。而血清素與季節性情感障礙之間有特殊的聯繫,在缺乏陽光的冬天,時常會影響人的心情,使其鬱悶。此外缺乏維生素D易導致副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加,進而增加憂鬱症的發生。生殖系統方面,維生素D與雌雄性荷爾蒙的產生、精子精液的合成、及生殖器官的保護有關。

近期新冠肺炎議題也燃起了大家對維生素D的重視。維生素D具有激活先天免疫系統和抑制後天免疫的功能,缺乏很可能增加病毒疾病及呼吸道感染的風險。但目前大多數研究都處於初步階段,兩者間的關聯還無法確切下定論。

導致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可能的原因如:攝取過少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加上缺乏日光曝曬、腸胃道吸收不良(如腸燥症)、麩質過敏、胃部手術、膽道疾病、使用抗癲癇藥物及長期服用類固醇等。

補充維生素D
目前測量人類的維生素D濃度多半採測定血清25-OH VitD的濃度。維生素D缺乏意指血清25-OH Vit D的濃度低於10 ng/ml或25 nmol/L,而目前維生素D不足則定義為:血清25-OH Vit D濃度介於10~30 ng/ml。至於血清25-OH Vit D 濃度要補充達到多少才有效預防相關疾病及促進健康,至今尚未有定論。目前國際上補充維生素D的建議量多以維生素D3 (cholecalciferol) 表示,劑量標準為1 μg=40 IU。以日曬來說,5到10分鐘手腳的曝曬即可獲取約3000 IU (國際單位)。但會因膚色、所帶地區經緯度、當地氣候、季節、衣著、年齡、防曬物品的使用而有所差異。

台灣地處亞熱帶,並非全年陽光充足,加上現代人許多不願意或沒時間曬太陽,經由飲食攝取成了維生素D主要的來源。 我國衛生福利部所修訂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維生素D,針對不同年齡層及是否懷孕,提出每人每天的維生素D足夠攝取量 (adequate intake, AI),即在最低陽光暴露狀況下,所需的維生素D飲食攝取量(如表一)。

表一 2017年維生素D各年齡層DRI(AI)及上限攝取量

年齡 AI(μg/d) UL
0-6月 10 25
7-12月 10 25
1-3歲 10 50
4-6歲 10 50
7-9歲 10 50
10-12歲 10 50
13-15歲 10 50
16-18歲 10 50
19-30歲 10 50
31-50歲 10 50
51-70歲 15 50
71歲以上 15 50
懷孕期 10 50
哺乳期 10 50

 DRIs,Dietary Reference Intake;AI(足夠攝取量),Adequate Intake;UL, Tolerable Upeer Intake Levels

在前面的文中提及只有少數的食物中含有維生素D (如魚肝油、高油脂魚肉、海洋動物的肝臟、蛋黃、奶、乳酪、奶油、起司等),因此許多人會選擇市面上的合成性維生素D補充劑。但補充劑目前只對於預防及治療維生素D缺乏所造成的佝僂症有認證,它對於非骨骼疾病的影響尚未確認,甚至攝取過量可能反而會危害健康。因此建議還是以多曬太陽為攝取維生素D的主要途徑,如果真的需要服用補充劑,還需先由醫師評估建議用量。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 第八版, UPTODATE


家庭醫學科醫師 王柏筠 林怡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