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年節養生 2021 Mar

健康新焦點

正確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早期發現,掌握黃金治療期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兒童常見的身心疾病,是一種大腦的生理疾病,許多研究指出個案部分腦區有發展落後的現象,尤其是前額葉、紋狀體、小腦等區域。致病機轉以基因因素為主佔75-90%,各國的盛行率約5-12%,台灣盛行率約7.5%,其中僅有三成的個案接受治療,顯然有許多兒童的問題是被忽略的。

臨床樣貌多變化
ADHD所影響的層面甚廣,除了專注力缺失、活動量過度、衝動控制不佳之外,還包含情緒調節不佳、情緒反應過度敏感、時間管理不佳(又稱時間感知能力缺失)、難以入睡及起床延遲、計畫能力不足等等常見的問題。以下三個案例之臨床情境表現迥異,然而背後都有共同的問題正困擾著他們,也正等待著被理解與重視。
案例一:
7歲的小安活潑好動,上課坐不住,且話多愛插嘴、下課若玩得太嗨則情緒很難收回、肢體動作大,容易造成自己或同學受傷、被指責時會出現暴哭或暴怒的反應,讓家長相當傷腦筋。
案例二:
10歲的小玉性格乖巧,上課能安靜坐好,但是寫作業久久無法完成、上學總趕在最後一刻進校門、考試粗心大意、經常丟三落四,會談時發現她很在意自己的表現,但過去的經驗讓她缺乏自信、不敢嘗試新事物。
案例三:
15歲的小明,看起來聰明伶俐卻總讓人感覺不用心,對交辦的事情常因粗心無法完成而功虧一簣,好勝的他覺得自己有認真努力要完成,但亂糟糟的結局總讓大人誤會不用心而責罵他,最終只能披上刺蝟的外殼偽裝自己,對師長的訓勉以不在乎的態度來面對。
ADHD個案給人的印象總是精力充沛,但有研究指出,個案在執行交辦的任務時,若想要達理想目標,會需要耗費比一般人更多的腦力與心力才能辦到,然而從起床到入睡前,所需要費心留意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例如:上下樓梯、使用浴室、過馬路、盛湯、吃飯用筷子、運動等等,如果生活大小事都得時時刻刻費心專注,恐怕連成人都無法辦到,因此在許多大型研究中也證實ADHD的個案,發生道路意外、高處跌落、運動傷害、骨折、頭部受傷、燙傷等的風險,都比常人來得高出許多,不容小覷。

不單只是ADHD,還有其他重要臨床議題須共同評估與處理
ADHD目前仍然是以臨床評估與診斷為主,並非單靠某一抽血數據、測驗或影像檢查來做為診斷,在兒童青少年心智門診進行評估時,不僅要看兒童當下的狀況,更需要從學校與家庭生活諸多面向進行綜合評估。兒童及家庭除了要面對與治療ADHD外,同時亦需要關注其他共存的情緒困擾、學習困難、社會適應、行為問題、親師溝通、或其他共病等問題。常發現有些個案過去因未被確診,往往被師長誤會或甚至貼標籤,影響上學的意願或學習表現;有些個案為了逃避不斷犯小錯被指責,而發展出說謊的行為;有些個案學習或做事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而影響自信與同儕關係;更甚者,有些青少年因為在學校生活中找不到成就感與認同,因而轉向尋求校外團體的認同等等,種種衍生的問題都將影響孩子的成長。根據研究顯示,ADHD個案有25%合併有學習困難、25-30%有焦慮與憂鬱困擾,未妥善治療的個案日後有50%發展不等程度對立反抗的問題,因此臨床治療上,除了妥善治療ADHD外,亦須針對其他身心或適應困擾共同處理。

如何協助ADHD的孩子
臨床常有家長問:「一定要吃藥嗎?長大後是不是就好了?」依照目前的數據顯示,在自然病程下有8成的個案症狀會持續到青少年時期,超過6成的個案甚至持續到成人,孩子成長只有一次,因此接受正規的治療是必要的,配合專科醫師的處方用藥,療效與安全性是高的,主線治療藥物的作用,可幫助調節神經傳導物質穩定,讓被影響的特定腦區的功能趨近於正常化。至於行為治療主要著重在家長的衛教、親職技巧與問題行為介入等原則,其次是學校教師的教室管理、行為介入方針與親師溝通等等,以上會針對個案的不同進行適性調整與討論。

ADHD具備有深厚實證等級的有效治療模式,因此早期發現並掌握黃金治療時期,對孩子的發展可達最大的助益,彰基兒童醫院設有兒童心智專科門診,進行專業的評估以確定問題,並透過各層面的介入計畫,陪伴您一起幫助孩子快樂成長。

兒童心智科/身心科 主治醫師 劉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