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冬季不癢 2021 Feb

健康新焦點

中醫一起照護慢飛天使的成長之路

「嬰仔嬰嬰睏,一瞑大一吋,嬰仔嬰嬰惜,一瞑大一尺……」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自呱呱墜地後,在爸媽的懷裡一日一日漸漸長大,學會爬,學會走路,在某一個不經意的時刻從小嘴巴迸出了把鼻馬迷,每一個小小的進步,在爸媽眼中都是莫大的喜悅。但有一些小寶貝,在成長的路上走地慢了些,他們無法和同齡孩子在差不多時候到達該到的里程碑,因此爸爸媽媽需要耗費更多的心力來照顧、帶領他們。

兒童六歲以前,若父母觀察到他們在認知學習、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表達、人際互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疑似異常或可預期有發展異常的情況,都應該要帶孩子到兒童發展評估及療育中心接受醫師看診,若經過評估確認為發展遲緩,可以及早接受療育訓練課程,在六歲以前,是大腦發育最快、可塑性很高的時期,因此透過早期診斷、相關課程或訓練,可以開發兒童的潛能以降低障礙程度,以期讓發展遲緩孩童也能迎頭趕上同齡孩子,或至少讓他們學得生活自理。
早期療育透過各種整合性的專業服務來解決發展遲緩兒童的相關問題,例如醫療復健、特殊教育、社會福利服務等,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中醫也能參與其中,一起拉孩子一把!

古代中醫就發現有些孩子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遲滯與不足,而提出了「五遲」、「五軟」,五遲指的是立遲、行遲、髮遲、齒遲和語遲,五軟則為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和肉軟;古籍提到小兒五遲五軟的原因有先天胎稟不足、肝腎虧損,或後天失養、氣血虛弱。先天不足、髓腦未滿,可能影響心智發展,或累及筋骨肌肉,造成四肢肌肉緊繃僵硬、活動不暢;後天脾胃失養造成肌肉軟弱、鬆弛無力,手軟不能握舉,足軟難以行步,口軟乏力而咬嚼困難。
除了上述主要因素,五臟六腑皆可能與小兒發展遲緩相關,透過審慎辨因,每個孩子都會有最適合他的治療方向。

2019年台灣有一病例報告,一位1歲4個月早產兒,出生即低體重的發育遲緩兒童,有吞嚥困難及四肢無力問題,配合西醫早療之外,從2017年2月至10月接受中醫針灸治療,於第13次治療後得以移除鼻胃管、經口進食;治療四個月後,認知與動作發展皆有進步;治療六個月後,四肢肌力進步,逐漸學會爬行、站立和獨立行走的能力1。另一篇發表於2020年的病例,5歲3個月幼童因右手粗動作不利、左腳無力,發展篩檢未過(語言、職能、認知),於2017年12月被診斷為發展遲緩而開始進行早期療育,患者同時接受中醫治療,以內服中藥加上針灸與小兒推拿,中西醫治療之下,於2018年6月語言治療結案,同年12月職能治療結案,但仍持續接受中醫治療,共2年6個月後,孩子可以正常握筆並加入學校足球隊,在中醫同步體質調理下,也緩解了孩子食慾不佳與鼻過敏情形2。

中醫的治療講求全人,調節整體性的經絡臟腑功能,因此,對於這些特殊孩童的早期療育,全身各個系統的生理功能都不可忽略,無論是透過中藥、針灸、小兒捏脊治療,無一不是要喚醒孩子自身的運轉功能。

中醫治療方式、功效與特色

中藥 
1. 補腎填髓,醒腦開竅,調神益智,育先天之不足。
2. 若孩子伴有鼻過敏、氣喘、腸胃功能問題,應根據症狀辨證論治,調養後天。
3. 一般科學中藥粉為健保給付,水煎藥則需自費。

針灸
1. 頭皮針醒腦開竅,如「神三針」、「智四針」、足運動區、語言區、視覺區等,活化和刺激腦部,促進大腦發育,提高智力與各項功能。
2. 局部針刺加強局部功能,如廉泉、華陀夾脊、曲池、陽陵泉、足三里穴等,改善吞嚥功能、加強軀幹穩定力量及四肢活動度。
3. 可健保給付。

雷射針灸 以低能量雷射結合傳統穴位,改變神經傳導及微循環,為非侵入性的治療,優點是無痛、無副作用,然現無健保給付而需自費。
小兒捏脊 透過輕捏背部的督脈和膀胱經來疏通經絡,增強小兒免疫力。
慢飛天使們的一步一步,讓中醫也一起牽起他們的小手,向著標竿前進。

參考資料
1. 張雅筑等人,針刺治療早產兒的吞嚥困難。中醫藥雜誌,30(2):108-118,2019。
2. 俞馨媛等人,兒童發育遲緩中醫治療顯效案例。中醫藥研究論叢,23(1):185-196,2020。

中醫部主治醫師 謝昌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