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愛胃護腸 2020 Oct

健康新焦點

腹痛原因知多少,正確診斷對症下藥

肚子痛發生的原因很多,器官或疾病都可能有類似的症狀。以器官來說,包括肝臟、膽囊、胰臟、胃、小腸、大腸、腎臟、膀胱等相關的疾病都有可能產生腹痛的症狀,而有些疾病會影響不只一個器官,例如糖尿病,會影響全身許多部位,有時候也會發生肚子痛的症狀,例如發生糖尿病酮酸血症,或是糖尿病胃排空異常時,都可能併發腹痛的症狀。所以有時候必須綜合其他相關症狀,才能找出可能的原因,也因此可能沒辦法光看一次醫師就找到原因。

肝臟雖然因為沒有感覺,常被稱為無聲的器官,但是有些肝臟疾病還是會有痛的感覺,例如肝膿瘍,如果大小較大,位置比較靠近肝臟表面的包膜,就有可能會痛,但更常見的症狀是發燒,所以如果發燒超過一個禮拜找不到原因,同時有腹部不舒服時,醫師可能會安排肝臟超音波檢查,肝膿瘍常常就是這樣才被診斷。

胰臟也是另一個無聲的器官,許多名人被發現胰臟癌時就已經是晚期了,就是因為胰臟癌早期時常常沒有症狀。但如果是胰臟發炎的話,那症狀就會很明顯,會有嚴重的腹痛,平躺的時候比較痛,而人體像是蝦子一樣弓起來的時候可能會比較不痛。除此之外,也可能伴隨發燒、呼吸喘、小便變少等症狀。平常有酗酒習慣、膽結石,以及三酸甘油脂比較高的人,有這些危險因子的人發生肚子痛的時候,就要小心急性胰臟炎發作。

膽結石相關的問題也是腹痛常見的原因。典型症狀是進食油膩大餐後發生右上腹痛,疼痛的感覺可能延伸到背部或右肩膀,或伴隨噁心、嘔吐等。而疼痛的嚴重度以及持續的時間,根據結石卡住的程度以及位置也會有不同。若結石卡在膽囊管內,可能會引發膽囊炎;若結石被排出膽囊卡在總膽管,則可能引發膽管炎或胰臟炎。所以除了腹痛以及發燒之外,還要看看皮膚有沒有變黃,小便顏色變像茶葉一樣深,或是大便有沒有變成灰白色的。年齡大於40歲、女性、體重下降太快、孕婦,是發生膽結石的危險族群,如果發生以上症狀要特別注意,宜盡快就診。

還有許多患者的腹痛是腸胃道引起,常見的症狀像是胃謅謅,吃飽痛餓也痛,容易脹氣,食慾變差等等。因為腸胃道是相通的構造器官,所以胃、小腸以及大腸出現問題都可能有這些症狀。在腸胃道的檢查當中,上消化道內視鏡(也就是俗稱的胃鏡),大部分的人都有聽過而且歷史悠久,快速(只需要幾分鐘時間)、方便(眾多醫療院所都有在執行),所以可以考慮先接受胃鏡檢查,是否有胃食道逆流、胃十二指腸潰瘍或是發炎,根據不同的病狀來做治療。有時候胃鏡檢查沒有太大的異常,但是有消化不良的情形,可以考慮檢驗是否有幽門桿菌感染。隨著醫療的演進,胃十二指腸潰瘍從以前認為是壓力造成,到現在已經確定幽門桿菌感染是造成消化性潰瘍的最大元兇,而治療也從以前可能需要接受胃部手術到現在只要服用抗生素殺菌治療。接受幽門桿菌除菌治療成功後,不但可以避免潰瘍的復發,大大降低未來胃癌發生的機率,消化不良或肚子痛的狀況也可以改善。

有些長者因為關節炎長期接受止痛藥物治療,或是心臟病患者長期服用心血管藥物,根除幽門桿菌也可以使未來發生潰瘍或出血的機率降低,可以說是一舉數得。除了上述症狀之外,如果還有大便習慣改變,或是合併大便有血絲,宜盡早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接受大腸鏡檢查。國民健康署針對50至74歲的一般沒有症狀民眾,提供每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篩檢。以前有時會聽說糞便潛血檢查可能會受到一些藥物或是飲食影響,而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使用免疫法試劑,主要偵測的是人類腸道的新鮮紅血球,所以不會受到藥物或是食物的影響。一旦出現陽性反應,就建議接受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問題也比較能早點根治。但是如果已經出現不舒服的症狀,建議盡早就診,與醫師討論,不要等到50歲再來篩檢。如果大腸鏡檢查完還是找不到明顯的病變,那就有可能是大腸激躁症引起的腹痛,除了生活飲食的習慣需要調整,還要配合心情的放鬆,才能改善。

還有一些不屬於消化器官的部位,也可能產生肚子痛的症狀,像是泌尿道系統,或是女性的骨盆腔等,這就需要與醫師仔細討論相關症狀,安排合適的檢查,找出可能的診斷,才能對症下藥。

(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張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