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秋節養生 2020 Sep

家庭醫師

健康Q&A~孕媽咪們看過來-子癇前症的危險你知道嗎?

36歲的小青是一位懷孕24週的婦女,最近開始出現全身水腫情形,在產檢的時候發現血壓高到150/100mmHg且合併出現蛋白尿,被醫師告知有子癇前症,小青很納悶,明明懷孕前血壓都很正常,怎麼血壓會突然變這麼高?該注意什麼呢?
何謂子癇前症?
子癇前症又稱妊娠毒血症,其定義是懷孕20週以上,有高血壓(血壓大於140/90mmHg)合併蛋白尿。子癇前症發生機率約2-8%,是造成孕婦及新生兒死亡、早產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成因主要是胎盤功能異常所引起,也可能跟基因、免疫系統、子宮本身血管受損或血流不足有關。

高危險族群為35歲以上高齡產婦、孕前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疾病、曾發生過妊娠高血壓、多胞胎、胎兒水腫、羊水過多、紅斑性狼瘡等等。本院會在懷孕11-14週時抽血檢測懷孕相關血漿蛋白A(PAPP-A)與胎盤生長因子(PlGF),可以先篩檢出80%的早發型子癇前症,搭配高層次超音波檢查子宮動脈血流及定期血壓量測,可以有95%的篩檢率。

篩檢結果若為高風險群,醫師會建議在懷孕16週前,每天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可以減少8成以上在34週前併發子癇前症的機率,有效降低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及胎兒死亡風險。

子癇前症症狀有哪些?會造成哪些危險性?
初期較常見的症狀為高血壓及蛋白尿,因身體白蛋白流失而導致全身水腫,接下來因為全身血管收縮導致肝、腎功能異常,血球被破壞會造成凝血功能異常,若血壓沒有好好控制,病情惡化會開始出現嚴重的噁心或嘔吐、頭痛、尿量減少、呼吸急促,另外也要留意若出現抽搐、痙攣現象,即稱為子癇症,就要趕快就醫。

除此之外,子癇前症也會造成羊水量減少、胎盤提早鈣化、胎盤早期剝離、早產或胎兒生長遲滯及窘迫、甚至胎死腹中等。

如何治療?
醫師會依照孕婦狀況給予控制血壓的用藥,症狀較為嚴重甚至需要住院的孕婦,除了給予口服降壓藥物,也會另外給予硫酸鎂預防痙攣發生。
分娩是改善子癇前症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所有症狀會隨著孩子娩出後母體循環恢復受到改善,但是還是需要由主治醫師評估母子的狀況,選擇最適合的時機才能生產。

如何自我照護?
1. 建議早晚各監測一次血壓並確實記錄,回診時提供醫師參考。
2. 控制體重:懷孕前偏瘦的孕婦(BMI<18.5),孕期體重建議增加12.5-18公斤;懷孕前體重標準的孕婦(BMI值介於18.5-24.9之間),孕期體重建議增加11.5-16公斤;若是懷孕前就過胖的孕婦,孕期體重建議控制在7-11.5公斤之間。
3. 每日觀察水腫程度,平時休息可抬高下肢以利回流。
4. 注意胎動狀況,有任何異常狀況應提早回診,避免錯過黃金時刻。
5. 心情保持輕鬆愉悅,避免情緒起伏太大。
6. 飲食採清淡原則,減少鈉含量攝取,避免醃漬食物、過多的醬汁、高鈉含量的餅乾,可以攝取富含鉀離子的蔬菜及水果,能夠增加身體對鈉離子的排出,可以有調節血壓的效果。
7. 懷孕期間可以適當活動,可有效減少浮腫情形,若孕婦們體力許可,每天步行20-30分鐘可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環及子宮動脈血流,增加胎兒的血液供應量,所以走路是孕婦最好的運動方式。

結語
孕婦辛苦懷胎10月為的就是要將肚子的寶貝健康生下來,千萬不要因為懷孕而肆無忌憚的飲食,沒有注意到自己身體的異狀,希望透過本篇文章,讓每個孕婦們都更加了解子癇前症的危險性,祝福每位孕婦都能健康產子!

(遠距健康諮詢中心護理師 林依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