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秋節養生 2020 Sep

健康新焦點

準小一新生的五大眉角,職能治療師報你知

每年到了6、7月,家有小一新鮮人的家長們總會為孩子即將面臨「轉大人」的關鍵期而擔心焦慮,職能治療師認為:國小和幼兒園因為外在環境、生活作息、教室規範上的許多改變,考驗著孩子的適應能力;可藉由「人、環境、職能」的架構去思考,幫助孩子漸進調整心態與能力。

以下整理了五項小一生必須做好的準備:
一、 負責任的心態:孩子上國小後,不能僅依賴父母和老師的叮嚀,孩子也必須學著為自己的日常生活獨立性負責、為作業負責、為掃地區域負責…,因此心態上的調整十分重要。
◆小訣竅:
1.做家事是培養責任感的好選擇!家長可以從簡單任務開始交待孩子,如:折衣服並分類收納到衣櫃中、吃完飯後把髒碗盤們拿到水槽、協助打掃家中環境、餵食寵物等。
2.謹記「四不原則」:不要太堅持完美主義而不讓孩子動手做、不要認為孩子還小就延後做家事的時間、不要吝惜給予孩子讚美、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二、 培養日常生活獨立能力,小一生在學校必須面對的「生活功課」:
1.如廁:包含準備衛生紙、自己走到廁所、蹲著上廁所(國小通常是蹲式馬
桶)、擦屁股、整理服裝儀容、處理不小心尿濕或弄髒的衣褲等。
2.穿脫衣物:起床時自己穿制服/裙子/運動服/外套/鞋襪(也包含拉鍊和鈕扣的處理)、依照天氣變化自己調整服裝。
3.進食:準備餐具、獨立進食、整理廚餘、收拾桌面、回家後將餐具從餐袋拿出來,甚至能自己清洗餐具。
4.整理個人物品:包含有系統地整理書包、鉛筆盒、書桌、歸位書本和置物櫃。
◆小訣竅:將練習的機會和時間交還給孩子,家長可以在暑假期間觀察孩子在以上任務有哪些做不好的地方,讓孩子重複且大量地練習,家長也再一旁提點任務重點,並慢慢減少協助量。

三、 生活作息規律化:因為國小到校時間不像幼兒園一樣可以那麼彈性,如果孩子本來作息就晚睡晚起,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帶著孩子一起改成早睡早起的規律作息,也盡量維持一致的作息時間表,培養孩子穩定的生理時鐘。
◆小訣竅:帶著孩子用流程圖或口語對答的方式讓孩子思考一整天該完成哪些事情?事情的先後順序為何?做這些事需要花多少時間?要如何調整才能將事情全部完成?

四、了解未來的環境與規範:預先了解未來學習環境和相關的規矩可以大大降低孩子的焦慮感,也能讓孩子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小訣竅:
1.利用假日帶著孩子參觀校園,認識新的學校環境,包括教室、廁所、操場遊樂區、下課接送點等。
2.逛校園的同時邊帶入國小的規範,如聽鐘聲上下課、在課桌上趴睡、教室內不能隨意脫鞋或直接在地上玩耍等。

五、培養學習相關能力與習慣:以下提供四個方向,讓孩子不管是參加暑期班還是在家遊玩,都可以為未來的小一學習鋪路。
◆小訣竅:
1.書寫能力:國小生會比幼兒園有更大的書寫量,因此孩子的運筆技巧、肌耐力將會面臨考驗。除了加強數字/注音/簡單國字的書寫之外,畫圖和著色也是有幫助的。
2.認知邏輯思考:利用有簡單規則的桌遊/教具,訓練孩子的邏輯思考、反應速度、記憶和專注力等,搭配立即回饋或獎勵機制,孩子更能從中玩出樂趣,也玩出專注力。
3.閱讀:常看繪本、聽故事都可以引發孩子對書的興趣,增進造句、講故事、理解故事內容等能力。當「字」引起孩子注意時,舉凡商店招牌、報紙標題,或生活中所見事物,都可以教導相關語彙,還能促進思考想像的空間。
4.運動: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讓腦部思考活化,對記憶力和學習有實質幫助。許多研究也顯示運動對記憶、專注力和室內上課的行為表現都有正面的效果。
從現在開始到入學的這段時間,不妨依照職能治療師建議的五大重點,提早帶著孩子做好身心的充分準備、調整生活作息,可以幫助他們更快融入新生活。

(職能治療師 林怡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