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秋節養生 2020 Sep

健康新焦點

防疫新生活,健康免煩惱

自從2019年12月全球爆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至今,目前全球累計已達2,400萬人染疫,死亡人數已達82.2萬人;台灣累計487人,7人死亡;在第一線防疫、醫護人員及全民的團結努力下,台灣的疫情相對趨緩,因此在5月份起逐步開放公共場合及大眾運輸工具的管控程度,也適當的開放對旅遊景區的部分限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為了兼顧防疫與民眾的生活品質,因此倡導並推行「防疫新生活運動」。以下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陸續公告的宣導政策,並依照各類活動、場合及地點,為大家做統合整理,讓大家更清楚要如何配合:
進出醫療院所配合事項
一、 除非您需要定期返診,或發現身體有異常,需要到醫療院所就醫;或者需照顧住院或陪同就醫的家人,陪同或照顧的人數建議以1人為佳。
二、 12歲以下的兒童,除非是本人到醫院就診,否則不建議陪同大人進醫院探訪。
三、 想關心、慰問住院的家人及朋友,建議改成以電話或視訊的方式進行。
四、 若發現身體有異常到醫院就醫,應先確定身體有無新冠肺炎的(COVID-19)臨床症狀,並建議應主動告知醫師:是否有旅遊史、職業史,是否與確診者有接觸史及群聚史(TOCC)。醫師會依照您的臨床症狀、上述的情況判斷是否需要對您進行篩檢。
五、 進入醫療院所建議要全程配戴醫療級的外科口罩,請勿隨意拿下口罩,並勤洗手,減少隨意觸摸週遭環境;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餐廳與攤販用餐配合事項
一、 進入餐廳時建議戴口罩,並於門口有工作人員協助量測額溫、提供洗手設備給民眾使用。
二、 民眾應挑選有適當用餐距離、隔板設備的餐廳或攤販,且建議選用套餐,盡量不要挑選開放式自助餐、多人共食一鍋的餐食,這樣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較有安全的 保障。
三、 如果餐廳或小吃店的座位密集、沒有區隔、沒有隔板,建議改用外帶。路邊攤、夜市的美食外帶回家享用,儘量不要邊走邊吃。
四、 安排聚會時,避免以聚餐形式進行,若無法避免,則建議選擇較大或開放空間,保持適當用餐距離或隔板設備,進食時儘量避免交談,吃完後先戴好口罩,再進行交談聯誼。
五、 另外,請民眾能配合店家實施實名制登錄,包括姓名、聯絡電話,以利必要時的後續追蹤。
六、 店家則需落實每次客人用餐後的環境清潔及消毒;每日營業結束時,更需進行店內、店外整體的環境清潔及消毒。

戶外活動的配合事項
一、 隨時保持雙手的潔淨,隨身攜帶乾洗手用品,在沒有洗手設備的地區於需要時使用。
二、 於戶外活動時,請與其他人保持 1 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如果無法保持時,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要全程佩戴口罩。
三、 出遊踏青建議以白天有陽光照射的時段,並選擇開放且沒有人群擁擠的地方為佳。
四、 若您選擇的觀光景點、國家公園、遊樂區,或者市集、商圈、寺廟等處,現場已有人潮,建議改前往其他地點活動,或耐心配合人流管制措施。

八大類人潮擁擠或密閉場所
一、 八大類場所包括:醫療照護機構、大眾運輸、賣場市集、教育學習場所、展演競賽場所、宗教場所、娛樂場所及大型活動等。
二、 如果不得已需出入人潮密集、密閉或通風不良的空間,或參加有不特定對象、會近距離密集接觸的場合時,要全程佩戴口罩,並建議準備備用口罩,當口罩髒汙、潮溼、破損時馬上更換。
三、 遵守下列指引並確實執行,大型活動即可不受室內100人、室外500人的限制:
1. 參與者須保持社交距離,與他人的距離: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無法維持社交距離時,應戴口罩;主辦方可運用隔板將座位隔開,或採取梅花座維持適當的安全距離。
2. 參與者出入各類場所,無論室內室外,皆要量體溫,如果發現參與之民眾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則建議民眾就醫,不可參與該場聚會。
3. 須隨時保持手部清潔,舉辦方應於入口及場所內提供乾(濕)洗手用品或設備。
4. 大型活動應採取實名制,記錄姓名、電話,方便後續追蹤、聯繫。
5. 請主辦單位確實執行人流管制,並確實執行集會前後的環境清潔消毒。
四、因應未來疫情可能發展變化,後續辦理大型活動仍應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指示配合辦理。

個人及家庭的防疫觀念
一、 一定要隨時落實正確洗手方法,尤其由外面返家時,務必確實執行手部衛生,以除去手上可能沾染到的病原。
1. 正確的濕洗手能最有效防疫,包括:濕、搓、沖、捧、擦5步驟,需至少40-60秒。乾洗手則應用在外出,或不方便用濕洗手時,需至少20-30秒。
2. 濕洗手及乾洗手的「搓」需落實做到「內、外、夾、攻、大、力、腕」共7步驟。
二、 專家已經證實新冠病毒(COVID-19)可以透過眼睛、鼻子、嘴部、會陰部的黏膜組織入侵人體,造成感染,所以避免用手觸摸這些位置。取食前、如廁前、後,更要徹底洗手。
三、 不論在何處都應保持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例如:咳嗽時以面紙或手帕遮口鼻,沒辦法時可用衣袖代替。
四、 住家應保持良好通風,如果家人有呼吸道症狀,應將受口鼻分泌物汙染的廢棄物,例如衛生紙、口罩,妥善包覆後再丟入垃圾桶
五、 若有腹瀉情形,應加強浴廁清潔消毒,且沖廁時會激起飛沫,或氣溶膠,應蓋好馬桶蓋再沖水;廁所門把、手柄是病毒傳播高危途徑,接觸時最好用紙巾包覆手柄、門把,使用後馬上洗手。
六、 如果您本身或家人是慢性病並人、老年人、孕婦、體重過重、嬰幼兒,免疫力會比較不好,易受感染,且感染後病症較為嚴重,最好儘量避免參加可能密集接觸的聚會或活動,也要避免前往人潮聚集或密閉空間的公共場所。
七、 當您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應佩戴口罩,不要外出,如需外出就醫,不要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八、 適度運動可以增加免疫力,但過度激烈的運動強度,會造成反效果,建議您可以諮詢運動教練或醫師,自己適合的運動強度,以及配合每週大約150分鐘的足夠運動時間,以增強免疫力。
(資料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遠距健康諮詢中心 吳英旬護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