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醫師,我媽媽最近常發生,忘記已經吃過藥,又再吃一次;出去買東西也是,有時候店家還沒找錢給她,她忘記拿錢就要離開店家。」
陳先生:「醫師,我爸爸最近跟我講話,常把我叫成他孫子的名字;也常忘記自己東西放哪裡,反覆一直問我。」
醫師:「其實,他們也許都老了,開始有失智的徵兆,可能要進一步安排檢查及合併藥物幫助了。」
何謂失智症
失智症是種疾病現象而非正常老化,很多家屬都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因而忽略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他已經生病了,應該要接受治療。
失智症非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不單純只有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也會有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
正常老化的健忘與失智症的病態失意
|
正常老化的健忘 |
失智症的病態失意 |
遺忘範圍 |
體驗過的一部分 |
體驗過的全部遺忘掉 |
過後再想起 |
經常 |
少有 |
依從口頭或字面的指示 |
能夠依從 |
慢慢不能依從 |
用筆記或提醒的方法來彌補 |
能夠使用 |
慢慢不會使用 |
對事情的判斷力 |
正常 |
降低 |
記憶惡化 |
沒有或不明顯 |
較明顯退步 |
病識感 |
知道自己有健忘的現象 |
不知道或否認自己有記憶缺失 |
自我生活照顧 |
日常生活並沒有障礙 |
日常生活逐漸有障礙,甚至需他人看護 |
失智症人口
依國際失智症協會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世界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全世界每三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每20年會增加一倍的人數。
在台灣,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調查結果,及內政部108年12月底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65歲以上長者中,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長者則每5人就有1位失智者。隨著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平均每五歲,就增加一倍盛行率的趨勢。推估未來50年,台灣失智人口數以每天平均增加近36人,每40分鐘增加1位失智者的速度成長著。
失智症的分類
失智症的分類,大致分為「退化性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兩類,但患者有時會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又稱為混合型)。
一、 退化性失智症:大部份患者都是屬於這類型
1.阿茲海默症:
為第一常見的失智症,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具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
2.額顳葉型失智症:
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喪失,常會有不合常理的行為舉動;或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退化現象。
3.路易氏體失智症:
屬第二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除認知功能障礙外,在早期就可能會伴隨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此外也有較具明顯的精神症狀,如: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情緒不穩或疑心妄想發生。
4.其他還有像是亨廷頓氏症等等所造成的失智症。
二、 血管性失智症
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甚至導致腦細胞死亡,而引起智力減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根據統計,中風之病人若存活下來,約有5%的病人會有失智症狀,追蹤五年後,得失智症的機會約近25%。
其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有起伏現象、呈階梯狀退化,早期常出現動作緩慢、反應遲緩、步態不穩與精神症狀。也常見有情緒及人格變化(憂鬱情緒、沉默少語)、尿失禁、情緒失禁、步履障礙(易失足跌倒)。
三、 有些失智症是由特定原因所造成,經過治療、矯正之後,可能有機會可以恢復或部分改善,這類型失智症的病因有:
1.營養失調:如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
2.顱內病灶:如水腦症、腦部腫瘤、腦部創傷…等。
3.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
4.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神經性梅毒、愛滋病…等。
5.中毒:因藥物、酗酒等。
如何治療失智症
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完全治癒」失智症,僅可靠特定藥物「延緩失智症的進展」,需接受專科醫師(神經內科、精神科)臨床檢視、安排相關檢查和評估,加以判別類型和用藥,來幫忙減緩失智症退化速度,減少失智症伴隨而來一些睡眠、個性上的轉變、及猜忌妄想行為,讓患者與家屬都能有較好的身心狀態及生活品質。
如何預防失智症
一、 多動腦
建議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如:閱讀書報雜誌、玩象棋、打麻將、繪畫、園藝、聽音樂。
二、 多運動
每週規律地從事2次以上的有氧運動,對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有保護作用。
三、 地中海型飲食
地中海飲食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的風險,甚至是整體死亡率,同時阿茲海默症發病的相對風險下降約7成。
1.多攝取蔬果、豆類、堅果、未精製穀類(維生素C、E及 B群)
2.使用橄欖油、未飽和油脂來烹調或調拌食物
3.吃冷水性魚類(如鮭魚、鯖魚)富含omega-3脂肪酸。
4.若有飲酒習慣者,宜適量葡萄酒,但勿過量。
四、 維持健康體重
中年時期肥胖者(BMI≧30),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相對風險上升3倍,過重者(BMI 介於25~30)升高2倍。老年過瘦(BMI<18)失智風險亦提高風險。
五、 多社會互動
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如孤單低互動的生活方式,其認知功能退步速度比較快。
六、 三高控制 (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
許多研究顯示糖尿病會造成記憶或認知衰退;血壓收縮壓>160mmHg且未治療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為血壓正常者的5倍;高血脂也易引起動脈粥狀硬化,增加血管性失智症的風險。
七、 戒菸
抽菸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相對風險上升近2倍,而戒菸可降低風險。持續抽菸的人每年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
八、 遠離憂鬱
曾罹患憂鬱症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研究顯示其相對風險值約為無憂鬱病史者之2倍。建議:以運動、靜坐、瑜珈等方式釋放壓力,並學習以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生活,接受自己、家人及同事的不完美;若心情上仍難以調適,可以適時找尋醫師的幫助,接受藥物的調整。
九、 避免頭部外傷
嚴重頭部外傷是阿茲海默症危險因子之一,腦部曾經受到重創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以上。
建議: 騎單車或機車時應戴安全帽;年老行動較為不便時,適時做點居家改造(增加扶手、止滑墊、暗處明亮度),或適時拿個拐杖幫助平衡。
(員林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林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