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夏日享艷 2020 Jul

家庭醫師

正確補充維生素D,掌握原則免出錯

維生素D為一種身體必須的脂溶性維生素,會與身體中的vitamin D receptor (VDR)去保持身體鈣質的平衡,以及參與促進身體免疫系統的功能等。所以自從發現維生素D的缺乏與慢性疾病以及身體發炎之間有關聯以後,就有許多研究著重在維生素D的補充與各類疾病的關係,但要怎麼補充、用什麼方法補充以及什麼時候要補充,就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維生素D補充的臨床證據
好處
1.骨質健康以及鈣磷平衡:維生素D最為人所知的功能主要是促進骨質健康以及維持血中鈣磷平衡。在目前的研究中,在維生素D不足且骨質疏鬆的族群中,除了鈣質的補充外,也應該加上維生素D的補充,因為其可以協助鈣質吸收,不僅增進骨質也會減少未來骨折的風險。
2.末期腎病變:維生素D也跟腎臟的代謝功能有關係,腎臟的功能越差的患者有維生素D缺乏的機會越高,並且維生素D的缺乏也會增加死亡率,兩者互為因果關係,所以在末期腎病變的患者中,建議應該把維生素D補充至30ng/mL以上,可以減少未來可能產生的併發症以及死亡率。
3.免疫系統:維生素D會在體內會和細胞中維生素D受體 (Vitamin D receptors) 結合來調節免疫功能以及身體的發炎情形,不僅是增強免疫力,在免疫功能太強時,如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等疾病上,也具有調節的效果。
4.心臟血管的保護以及糖尿病:在機轉上,維生素D對血管的作用上仍具有爭議性,其可能會增加血管鈣化的程度,但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動脈粥狀硬化以及促進內皮細胞修復,減少阻塞的部份。其它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危險因子如高血脂、糖尿病及肥胖等,也具有改善的效果。

補充劑量與安全性
維生素D可以經由人體自行合成,經由陽光中的紫外線B(UVB)照射皮膚就可以產生,所以在不同日照的國家以及接觸陽光多寡的職業中,身體維生素D的含量也會有所不同。以澳洲研究建議中,於上午10點到下午3點日照較強的時段,不使用防曬的情況下,每週3至4次將臉部、手臂照射10至15分鐘,即可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

在一般族群中,不需特別接受維生素數質的篩檢,但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高危險族群則應接受篩檢,如老人、慢性腎臟病、夜間工作者或已有相關骨骼疾病者,若是有缺乏或不足者,也應該開始補充治療。

根據美國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 (簡稱IOM)),成人每天應該攝取600國際單位(IU)的維生素D,71歲及以上的老人則建議每日最多可攝取800IU,單日上限不超過4000IU。缺乏的族群可以考慮每天補充1500IU至2200IU之間一個月,之後維持每日基本劑量。過量的維生素D會造成高血鈣的症狀,包含嗜睡、過量口渴、厭食、頻尿、腹痛、血管鈣化等,更嚴重甚至會多重器官受損。另外有研究發現,在維生素D數值正常的族群中,長期額外補充維生素D以及鈣質會增加腎結石以及高血鈣的機率。所以在補充前與醫師討論補充劑量才是安全的做法。

討論與爭議性
近幾年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簡稱NEJM)關於維生素D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的預防上指出,一般民眾常規補充維生素D並不具有顯著正面的效果,但針對維生素D缺乏的族群中的效益,還無法有效的評估,仍須進一步的研究去做證實。

最後,以預防的角度看來,將維生素D補充至足夠的範圍,對減少骨骼疾病以及骨折的發生,仍具有相當重要的腳色,所以在高危險族群應該要特別注意並且接受篩檢,當有不足或缺乏時,開始接受維生素D補充或治療至正常範圍來增進自身健康。

Reference
1.國健署 -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維生素D
2.維生素D與人體健康(內科學誌2014:25:250-260)
3.IOM Updates Guidance on Vitamin D, Calcium
4.Vitamin D Therapy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End Stage Renal Disease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12 Feb; 7(2): 358–365. doi: 10.2215/CJN.04040411)
5.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N Engl J Med. 2019 Aug 8;381(6):520-530. doi: 10.1056/NEJMoa1900906. Epub 2019 Jun 7)
6.Vitamin D Supplements and Prevention of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N Engl J Med. 2019 Jan 3;380(1):33-44. doi: 10.1056/NEJMoa1809944. Epub 2018 Nov 10)

(家庭醫學科醫師 楊志懷、吳美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