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夏日享艷 2020 Jul

健康新焦點

熱在三伏,過敏決勝

近來由於氣候變化劇烈,國人患有過敏性鼻炎與氣喘疾患日漸升高,過敏是由於外來的過敏原與人體內的特異性抗體 IgE 相結合,產生免疫反應,進一步導致鼻黏膜發炎,繼而引發腫脹、鼻塞、流鼻水等症狀(1)。依據中醫「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理論,人的身體狀態會與自然相應變化,而體質虛弱或較不佳的人,此時若無法及時適應自然的變化,在四季交替、天氣寒冷或過敏原來襲時,便容易出現如感冒、打噴嚏、流鼻水、氣喘、皮膚過敏或皮膚起癢疹等症狀。

中醫古籍《內經》提及:「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可知須趁夏天培養陽氣,從根本改善體質,來面對四時季節交替變化。夏至後的暑假期間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抵抗力最充足的時候。在這時候使用中藥外敷在特定的穴位,藥氣透過經絡循環散佈全身,達到增強免疫力的效果,獲得治療以及預防疾病的功效,而這也是中醫自古就有的「冬病夏治」 以及「治未病」精神(2)。研究指出,透過三伏天療程,可以增強免疫力以及環境適應力,能顯著改善過敏性鼻炎的症狀以及提升生活品質(3)

量身定做因人而異的三伏天灸療法
三伏天灸療為順應時節進行的「天灸療法」的一種,最早在清代張璐的《張氏醫通》便有記載:「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應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虛寒體質的人,可以使用溫熱性質的藥物如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索來做成外敷藥膏,敷貼在人體特定穴位,透過刺激穴位的方式,經絡循環散佈全身(4)。此療法對兩類疾病療法十分顯著:一類是肺系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哮喘、反覆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另一類則是虛寒引起的胃痛、關節疼痛、虛寒頭痛、腎虛腰痛、寒性經痛等(5)。另外,過去研究指出,因為成人與孩童的體質相異,對溫熱藥物的忍受度也有所不同,對年幼的患者不需要使用過度強烈刺激的灸療藥膏(6),因此針對成人與孩童,彰基中醫部調配不同劑量的藥膏,以最恰當的藥物比例達成最佳療效。

如何掌握三伏天
依照天人相應的理論,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稱作「初伏」,十天後為「中伏」,在十天後為「末伏」,這段時間為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節,也稱作「三伏天」。這段時間是一年當中最濕熱的日子,地面接受到的太陽照射能力最多、氣溫逐漸上升,天氣炎熱,因此也有「熱在三伏」的說法。而今年三伏天的時間,依照曆法計算為:
初伏:2020年7月16日
中伏:2020年7月26日
末伏:2020年8月15日

台灣氣候濕熱,夏天期間暑氣炎熱,皆為陽氣旺盛,適合進行三伏天療程的時節。因此只要於夏季期間,每隔十天敷貼穴位,易可達到效果。為達完整療效,建議連續三年進行療程,以獲得完整的治療效果,達成體質的改善。另外,由於「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天候特性,若過敏性疾病較嚴重或纏綿多年,可同時搭配冬天的「三九天灸療」與夏天的「三伏天灸療」進行,以鞏固並加強灸療的成效。

(1)林志峰、葉德輝,過敏性鼻炎的致病機轉、診斷與治療,2012,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
(2)葉美玲,預防照護與中醫三伏天灸療法,2006,護理雜誌。
(3)張雅淳、薛宏昇、張恒鴻、張晉賢、楊岳隆、顏宏融,三伏天穴位貼敷對過敏性鼻炎之療效初探,2006,中醫藥雜誌
(4)張瓊心、張心寧、黃澤宏、葉沅杰,三伏貼之文獻回顧與實證醫學研究,2017,中醫藥研究論叢。
(5)許秀慧,三伏天灸療調理過敏性體質,2017,彰基院訊。
(6)張景琛,三伏天穴位敷貼法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緩解期)的臨床觀察,2010,中醫兒科醫學雜誌。

(中醫部醫師 陳培鑫、李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