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彰基124 2020 Nov

心靈點滴

生命的盼望

上主吩咐約書亞對以色列人民說:「你們要照著我叫摩西傳達給你們的命令,指定一些城作為庇護城。凡非故意而誤殺人的,可以到那裏去,逃避尋仇的人。這樣的人可以逃到其中的一座城,到城門口審判的地方,向長老們解釋事情的經過。長老們會讓他進去,給他地方住,這樣,他可以留下來。如果尋仇的人追到那裏,城裏的人不可把那個人交出來,卻要保護他;因為他跟死者無冤無仇,不是蓄意殺人。他可以住在城裏,一直到接受公開的審判,等到當時的大祭司死了以後才可以回到他逃離的家鄉。」……..這些庇護城是為所有以色列人和寄居在他們當中的外僑設立的。任何非蓄意殺人的,可以在那裏找到庇護,躲避尋仇的人;報血仇的人不可殺他,除非他已經經過公開的審判。(約書亞記20章)

一個新的希望
上主曾告訴摩西要為自己設立庇護城(逃城),為的是使那無心而誤殺人的人,可以逃到那裏,躲避報血仇人。這一件事,終於在約書亞時完成了設立。
我們能想像一個因為非故意傷害別人性命,卻也讓自己陷入要被一命還一命的絕境嗎?除了驚恐、絕望,人生看不出還能做什麼。而聖經中的庇護城(逃城)就是讓這樣的人有一個機會,至少可以等候一個公開的審判,使在絕境與絕望中的人可以得到一個新的希望。因此,庇護城也有「接納之城」的意思。
為了讓這些無辜害人性命之有新的機會,當時甚至有一些保護的措施。通往逃城的路常保平整,路寬要有約48英尺寬。要清除障礙物,免得對他的腳構成危險或阻礙他的速度。路上沒有小丘,河流上必須有橋通過。每個轉彎處要有「避難所」標示,以引領驚恐逃亡的人。逃亡者安頓在城內要有住處,要工作以供日常所需。
庇護城的設立,顯示上主看見人們的需要,危急的生命需要被保護,內心的害怕需要被接納。

耶穌是生命的盼望
或許我們沒有犯下任何違反法律之罪,但仍無法免除驚恐與絕望的壓迫。1943年,一個16歲的德國年輕人于爾根.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 1926-)被徵召入伍,18歲被派上前線,參與二次世界大戰。不久後,因為德國戰敗,他成為英國戰俘3年(1945-1948),被關在英國諾丁罕的戰俘營。看著許多人在戰俘營絕望而死,讓他覺得恐慌。那時一個美軍牧師給了他一本聖經,他開始認真閱讀。特別是《詩篇》中哀歌篇章真實呼應了他的苦難,從此開始認識「盼望」的意義。

他原來學的是物理,離開戰俘營後,他就進入德國哥廷根大學神學院,26歲完成博士學位,在一農村教會牧會。後來成為多所大學教授,也是著名的神學家。莫特曼最著名的研究就是《盼望神學》(Theology of Hope, 1964),即不論我們遇到的處境是多麼艱難,總是可以找到出路,這成為盼望神學的重點。他說:「如果你盼望這些,它就會成為你現在努力活出的方式、活出的方向、活出的目標。」

我們想在絕望的世界找一個出口,找一個可以被接納的所在,找一個機會。耶穌是生命的庇護城,祂接納我們,人在耶穌裡得到安慰,耶穌用祂的生命贖回人的生命。如使徒保羅所說:「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5章17節)
(院牧部牧師 戴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