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會的詩班獻唱,幾乎教會都能耳熟能詳的一首詩歌為「因祂活著」。詩歌的副詞這樣寫道:「因他活著,我能面對明天;因他活著,不再懼怕;我深知道,他掌管明天,生命充滿了希望,只因他活著。」套用這首歌的詩詞意境,彰基的「醫療」、「傳道」正在轉型成為一個走向「韌性醫療」,且與世界同步接軌的新而開創性的醫療工程行列。
所謂的「韌性醫療」依據台北醫學院莊秀文、陳建宇、邱欣怡等人所發表的「韌性醫療與韌性工程」一文指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為:「衛生醫療系統韌性意謂著系統(包括機構、基礎建設和民眾)能夠預測、預防、準備、吸收和適應各種衝擊和壓力,並從中恢復,同時提供合乎品質的個人和大眾衛生醫療服務的需要,並運用其環境內、外的學習經驗,不斷改善其面對所有情況下的基準作業能力與績效。」
所以,從「韌性醫療」的定義來說,在不確定將來的林林總總的災難、病毒、傳染、瘟疫,極端氣候變遷下的瘟疫,變體的菌種,以及戰爭帶給人類的核子彈、化學毒氣等,不可預期的病種,將帶給人類最大的傷害,如同兩前年的Covid-19及之前和平醫院所發生的SARS,讓台灣各家醫院防不勝防。因此,「韌性醫療」不但要預防未來不可知的病種,而且做醫學科學的研究與防患未然來做精準分析研究,所謂「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的箇中之道。所以,韌性醫療的推展,不只是要研究與實驗,而要復原醫療團隊互相合作的動能機制,以韌性的態度因應將來臨時的新變種疾病,包括事件的前中後所有必要的行動,也不只是個人,而是醫療系統內整體元素的運作。
這種恢復過去與現在韌性醫療的熱情,以及對疾病醫療的臨床,不斷地實驗的成果,再精進到復原研究,預測未來的不同病種、災難,以及反應潛能、預測潛能、監測潛能的韌性醫療,作為「復原」團隊潛能的動能,將會以精準地做好醫療科技器材與團隊的潛能,來面對未來不可知的各種樣態的病種。如果前面詩歌所說的:因他活著,我能面對明天;因他活著,我不再懼怕?性醫療。如同加拉太書2:20節的經文提到:如今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
在總院長陳穆寬教授的帶領下,我觀察到不管是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醫療團隊,皆可窺視出各部門具有這種「韌性醫療」的潛能與高度的分工、合作,來面對每一天的病人及其病變的威脅。不說未來新病種的危機,就2025年健保總額支付新制而言,外界稱為「健保斷頭式」的政策,恐怕彰基會用限縮醫院各部門的人力與照護,甚至會影響病人的權益,使得醫院對病人的服務品質漸漸弱化。所以自由時報記者湯世名於今年的6月19日報導,外界所關切「斷頭式的健保總額新制」實施至今,對彰基的影響強調,雖然第二季將結束,外界關注是否仍有第一季總院健保斷頭1.2億元以上的情況發生?彰基又如何善處?
陳穆寬總院長強調,彰基體系下的分院如南基、二基系屬偏鄉地區,即便在健保新制下出現「四階段斷頭」的情況,彰基為了確保當地居民醫療與健康的利益不受損害,將持續提供必要的醫療照護。至於鹿基屬海線,也面臨同樣的挑戰,但也不會限縮照護的權益。至於兒童醫院承擔雲、彰、投地區兒童醫療重責大任,萬不能因點數限制而減少服務。
陳穆寬總院長堅決的表示,「我們不怕賠多賠少,只怕病人得不到應有的醫療。」其核心的精神不是「看一個賠一個」而是「看一個救一個」。為了能實踐「看一個救一個」韌性的醫療照護,院方也強調,將持續監控不必要的醫療浪費,確保每一分健保資源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對衛福部與世界衛生組織來說,美其名是為「韌性醫療照護」的創舉。
但是對向來自立更生、自食其力的基督教醫院來說,彰基「切膚之愛」寧可割下自己的皮膚來救助皮膚潰爛的病患,而成為彰基設立醫院的精神之柱。這也與馬偕醫院的「寧願燒盡,不願朽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意義。因為無論是彰基或是馬偕這種「以病患優先與第一」的高尚又崇高的精神,都來自於他們所信仰的耶穌基督,為了拯救世人而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被釘死在十字架。所以,不管明天如何,或是面對未知的險境,彰基永遠會說:「我能面對明天」的「韌性醫療照護」,因為他活著,我不怕。
院牧部牧師 洛瓦克 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