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嬤媽的愛 2025 May

心靈點滴

不需要假裝堅強

耶穌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和我一同儆醒。」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馬太福音26:38-39

在這個強調效率與強者的時代,「情緒」似乎成了一種「不該存在」的東西。許多人習慣戴上笑容的面具,把壓力、悲傷、焦慮藏在心裡,就只因為不想讓自己顯得軟弱。然而,我們可以看到這段經文是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主耶穌呈現出祂人生最黑暗的時刻,但衪卻選擇了不假裝堅強,而是真實面對自己的情緒,以及坦誠表達了內心的恐懼與痛苦,雖然如此,在經文中卻仍舊可以看到耶穌對自己的情緒完全的接納與衪對上帝的信靠。

一、承認自己是有情緒的
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但衪必須要完成在世上的使命,然而在這個艱鉅的任務之前讓他在客西馬尼園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即便衪是上帝的兒子,在面對苦難時一樣會發出情緒的吶喊。可是,祂沒有勉強自己要「堅強一點」,也沒有對衪的門徒們說「沒事的,我可以處理」,而是誠實的承認自己深陷在極大的憂傷與壓力中。

其實當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時,很容易會用自我安慰或自我掩飾的想法來掩蓋內心的痛楚,為的是要讓自己看起來沒事,不需要他人的幫助,甚至覺得表現出軟弱的樣子就是件丟臉的事。不過,耶穌給我們的榜樣不是逃避情緒,而是在真實的情緒裡接納自己,而且相信上帝是與衪同在的。這是提醒我們,真誠承認自己內心感受,是情緒自我照護的第一步。

二、尋求陪伴不獨自承擔
在這段經文中耶穌是邀請彼得、雅各、約翰與祂一同前往客西馬尼園,而且要他們一起警醒禱告。祂知道自己無法獨自面對那即將到來的苦杯,也就是即將被釘在十字架上這件堅難的任務,所以祂需要有同伴的陪伴與守望。雖然門徒最後睡著了,但耶穌表達自己內心需要的這個信任的陪伴,這本身就是一種不覺得是羞愧,反而是健康的選擇。

人不是為孤單而被造的,上帝造人是因為愛。尚若我們心裡的情緒重擔不適時的與人分享,會慢慢成為壓傷的靈魂。或許你有聽過很多人會說「我不想麻煩別人」,但耶穌自己沒有這樣做。透過經文祂教我們尋求支援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愛自己、尊重自己,並且有勇氣承認自己的有限。

三、在禱告中完全傾訴
耶穌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祂把祂的恐懼、痛苦、掙扎完全攤開在父神面前。祂沒有假裝的說「我完全順服、我可以的」,反而是表現出極深的情緒衝突,我們可以想像衪的內在是何等的焦慮和恐懼。

禱告也是把自己心裡所想的交託給上帝,就像自己孩子一樣會很自然的和自己的父母親聊天和撒嬌。天父上帝也是渴望我們在衪的面前表現出最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向衪隱藏我們。耶穌的禱告提醒我們;即使我們信心不夠會時常感到害怕,這時候的自己更是需要來到上帝面前說:「主啊,我真的好累、我真的很怕,?可以幫助我嗎?」這是才會是最真實的祈求。

四、交託後等待結果
雖然耶穌懇求上帝將苦杯挪去,也就是挪開重大的使命,但祂同時也清楚自己是為了什麼事來到世上的,所以接著的禱告也說:「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這不是逃避痛苦,而是在坦誠自己痛苦的情緒之後,仍然選擇信靠父神的安排與旨意。

在我們的生命裡一定也有很多我們無法控制的事,如;疾病、關係破裂、工作壓力等。我們可以像耶穌一樣先把情緒一一的傾訴出來,然後在愛與信任中,將最終的結局交在上帝手中。這樣的交託不是一種放棄,而是讓自己的心靈得著平靜安穩的開始。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經歷讓我們看見,真正的堅強是敢於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軟弱。祂不故作鎮定而是在憂傷中找人同行,並在痛苦中向上帝傾心吐意,最後在無能為力中選擇交託。

親愛的朋友,當你覺得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的時候,其實是不需要偽裝自己內心的痛苦,也不必假裝若無其事的樣子,試著接納自己的情緒,並且像耶穌那樣說:「我需要有人陪伴,我需要禱告,我需要上帝的幫助。」這樣的真實的面對自己,就是靈裡深處的自我照護,透過接住自己的脆弱,然而這就是最深而強大的力量。

員林基督教醫院牧師 芭奈.阿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