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會第一條的信仰告白,就是「起初上帝創造了天地。」(創世記一:1)基督徒相信宇宙萬象、天地萬物、自然世界都是上帝創造的傑作,更是上帝智慧創新的作為。為期五天的奇妙創造,並在創世記一章10、12、18、25節的每節經文尾端「……神看著是好的。」用平行經文 (Parallel Verses),來結束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及第五天的創造後的結語,完成每天不同奇妙的作為。第六天用自己的形象來造人,也就是創世記一章27節所說的:「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由此可見,宇宙萬物,天地自然界中,包括人類世界都是上帝創造人工智慧的結晶。
在台灣科技的領頭羊,AI人工智慧的三巨頭,黃仁勳、蘇姿丰、梁見後,於今年五、六月間一起來到台灣,並且要在台灣培育專業AI的人才,將AI產業在地化,深化了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精進,研發出更加專業的AI智慧人工產業,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也再次宣告AI產業極大的轉型與變化。
在過去要學習高科技工產業與發展,一定要到美國矽谷取經及研究,現在,AI產業在台灣如日中天的蓬勃發展,是台灣人的福祉,甚至於未來世界各國AI專業人才要到台灣來取經及研究。這也難怪AI教父黃仁勳說:「台灣是世界最重要的國家」。換句話說,台灣已經成為世界人工智慧的中心和科技之島。
當全世界的人都在羨慕台灣的AI產業時,在台灣的基督徒們也引以為傲的說:「身為台灣人,我驕傲!」等言詞。台灣正在夯AI產業之際,基督徒的信仰也該搭上AI旋風的列車,做信仰上的改變與反省。面對AI時代的變遷與改變,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至少要對人工智慧,要有一個明確的態度以及主觀意願的想法。
事實上,基督教信仰並不反對科技的發展。畢竟,科技的發展在西方始於基督教極力推動茁壯繁衍而來的。但是要注意的是,當兼顧科技倫理上的問題。即是在科技的發展中,確實是提供人類在生活上更加的便利,並且造福人類生存與生命的福祉。更不能隨著科技的發展破壞人類的生命、人權與自由,亦不可破壞上帝所創造的自然世界,也不能違背上帝創造等等…倫理上的問題。
基督徒的信仰,固然是支持人工智慧,帶給人類世界的新天新地的轉化與改變,以及生活上應用與便利性。但是,我們還是要努力防止人工智慧凌駕在倫理上的風險。因為人不是上帝,人再怎樣聰明,也不會超越上帝創造的人工智慧,更不會像上帝那樣創造說:「……神看著是好的。」
人所創造的人工智慧,總是在倫理上有著諸多的疑慮。清華大學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的主任說:「在倫理上的問題,AI技術已經偏離原先使用的目的。」例如深偽技術(Deefake)原本用來解決圖片資料量不夠的問題,後來被利用在偽造名人性愛的影片等。」這樣的發展不但傷害到正常的倫理道德,也會扭曲人性的光明面。
AI最讓人詬病的是,在人權上的問題,有些集權的國家,為了監控人民的行動,大剌剌地進行人臉辨識,侵害人的隱私權。而這種人臉辨識的人工智慧,該國已經研發出人的DNA基因之辨識。換句話說,人工智慧原本是良善的,但因氾濫的使用,卻是用來傷害人惡質的目的上。
原來是要用在農業的商業上;卻轉化應用在軍事上、國防上,帶給人類因著戰爭危害人的生命。原來的網路帶給人交流上的便利性;卻成為詐騙集團的使用工具。所以,人性本為良善,相對的惡的拉扯,轉化成為傷害,造成社會的亂源與製造恐慌。
說到這裡,我們不能因為人類的貪婪,拒絕AI人工智慧向前走的發展。畢竟,人工智慧的時代已經來臨了,不能逃避科技時代的來臨,但要去扼止它所帶來負面的影響。這方面,基督教信仰提供我們一種方式,來面對AI人工智慧倫理上的風險。這種方式賴清德總統,在520總統就職大典的演說中引用過;同樣的我們彰基的總院長陳穆寬教授,也在2024年長老教會通常年會報告彰基事工時,同樣引用彌迦書六章8節的經文說:「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
基督教的信仰不會懼怕人工智慧帶來人類的危機,也不會逃避任何困難到來。因為耶穌基督復活的力量勝過十字架上的痛苦和苦難。所以,當人在創造人工智慧時,必須行出上帝的公義、施行悲天憫人之心、存謙卑的心與主同行。不斷的創新出人工智慧的產業,來造福人群時,這樣也在參與上帝創造天地的工程,也就是說人工智慧的創新,就是在延續上帝創造神聖的工作,這就是經文所說:「與主同行」的創造之意義。
院牧部牧師 洛瓦克.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