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安心防疫 2020 Jul

特別企劃

認識水果界的綠寶石—油柑

近年來,國人飲食不均衡導致肥胖、胃腸不適的民眾日益增多,民間掀起尋找可幫助消化的水果,或其他改善的偏方耳熟能詳。

最近長輩們提起一種叫做油柑的植物,依據本草綱目記載,油柑:「味初食苦澀,良久更甘,故約余甘。」對於消化及腸胃不適具有改善的效果。

以下對油柑做簡單的介紹:
油柑在成熟後會呈現黃綠色球型,質地生硬,味道酸澀,但入口後回甘,所以又有餘甘子的別名。原產地位於印度,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目前台灣以苗栗種植最多,有數百公頃,彰化縣以花壇為主要種植區,其他亦有零星種植。油柑的採果期為8月到隔年1月,果實酸澀,少蟲害,但仍會被小白紋毒蛾吃掉花蕾、葉片等,不過只要使用蘇力菌或噴灑稀釋的葵花油在枝葉上,即可改善害蟲;「蘇力菌」及葵花油對於蝶蛾類害蟲的幼蟲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不影響其它的生物,對人類無害,因此油柑果實安全、種植簡單,是管理容易,也是居家造景植物的選擇之一。

油柑的營養
油柑的營養成分包括多酚類、生物鹼、和豐富的維生素C等等。早期因油柑果酸澀,只當蜜餞食用,較無經濟價值,大部分被砍伐所剩不多;近來有生技研究單位投入學術研究,漸漸地吸引更多農友投入經濟種植,加上資訊發達的社會,查閱油柑相關報導唾手可得,一般民眾對油柑的印象雖模糊,但只要品嚐過油柑製品的客戶,對其在保健上接受度都已相當高,栽種油柑的農戶也因常食用鮮果,而體驗出油柑對身體的益處。

油柑果酸、脆、苦、澀、甘、可生津(帶動唾液分泌),為兼具食療效用的水果。例如改善口乾口渴、調整腸胃功能、舒緩咽喉痛等,是親身體驗過的民眾一致公認的神奇之處。

油柑的種植
選擇生食果實的民眾,可選擇品質較好、嫁接完成的種苗,可在兩到三年內開花結果採收;種植的地點須有陽光充足的日照,澆水時根部能夠濕透即可,成株整株泡水亦不可太久(不超過兩日)。兩株樹苗之間,最好距離五公尺以上。

油柑怎麼吃?
油柑的鮮果酸澀,但後勁回甘的滋味令人印象深刻,使得農民在農忙時,時常嘴裡含油柑果,口渴即咀嚼果實,達到生津解渴的作用。

市場上油柑也被製作成多樣化的產品,提供想嘗鮮保健的民眾更多選擇。例如油柑粉(直接配水服用)、油柑醋、油柑酵素、油柑茶包、油柑咖啡、油柑蜜餞等多樣化的產品;也可以選擇直接入菜,做成油柑排骨雞湯、油柑酸菜肉片、油柑燴南瓜、油柑果凍等。(小提醒:油柑入菜時,料理會有久煮不爛的情形,得先將主菜煮熟後再將油柑加入。)

油柑由於果實營養豐富,且含有豐富的果膠,在油柑醋的製程當中容易析出,吃起來有如布丁的口感;而果膠屬於水溶性纖維,具有結合膽酸,進而降低血漿膽固醇的生理功能,也可延緩胃排空(增加飽足感),進一步減少熱量攝取,有助於體重的控制。

目前部分研究顯示油柑具抗氧化能力,已吸引許多學者及研究人員興趣,就其抗氧化、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等效用進行廣泛研究,可惜目前還缺乏大量臨床證據,不過仍是研究單位高度興趣的選項,也正朝中藥製劑領域研究,不失為一般民眾養生保健的選擇。

註:圖片已取得拍攝者和後製者同意使用

(體系營養暨膳食部營養師 杜宛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