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清爽食招 2025 Jul

主管聊天室

從醫院到社區,彰基復健醫學部打造全人復健照護藍圖

在現代醫療的進步與人口高齡化的雙重影響下,復健醫學扮演著越來越關鍵的角色。從急性期的功能恢復,到慢性病照護、社區延伸服務,復健醫學的範疇不僅是疾病之後的「重建」,更是生活品質的「重生」。復健從急性期、住院、門診一路延伸至居家與長照,真正落實「從醫院走進社區、從醫療走向預防」的理念。所以,我們也協調急性後期照護(PAC)及長照服務,讓每一位從彰化基督教醫院出院的病患,都有無縫接軌的持續復健照護。

彰基復健部在112年9月遷移至總院2,3期地下1樓,除了原有的物理、職能、語言、心理治療及跌倒防治中心外,我們還規劃了一個科技復健區域,職業重建及仿居家生活空間,讓病人在回歸家庭前,可以先行模擬訓練。

整合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與心理治療四大專業領域,為病患提供完整、精準與溫暖的照護。除了提供門診及住院病人服務,更主動深入社區、居家與早療機構,擴展服務觸角。

物理治療:功能恢復的堅實後盾
物理治療師是臨床上的「魔術師」,透過評估與治療手法,喚醒身體潛藏的潛力。骨骼肌肉物理治療針對肌腱、韌帶損傷、手術後重建、脊柱側彎、五十肩等進行功能恢復;神經物理治療則專注於腦中風、脊髓損傷、頭部外傷與兒童斜頸或發展遲緩之訓練;心肺物理治療涵蓋CABG、AMI等術前術後功能重建,並深入各加護病房協助重症照護。除了一般物理治療技術外,也積極導入高端設備與新興治療法,如高能雷射、超磁場療法、外骨骼機器人、整合徒手治療與皮拉提斯課程,甚至提供乳管疏通與淋巴水腫處理等貼心服務。

語言治療:溝通與吞嚥的守護者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連結的橋樑,而吞嚥,是維持生命基本需求的重要功能。復健醫學部的語言治療組,現有11位具備高度專業與熱忱的語言治療師,編制是中部醫學中心之冠,為提供更佳治療環境,我們建置隔音良好的治療室,設置幼兒友善空間、明亮色系的地標與辨識門面,讓不同年齡層的患者都能感到安心與便利。語言治療的對象涵蓋各個年齡層,從嬰幼兒因先天因素所導致的語言發展遲緩、構音異常、口吃等,到成人因中風、腦傷或神經疾病所致的語言與吞嚥障礙。

職能治療:重建日常,找回自信
職能治療則是在生活功能的恢復與促進上扮演關鍵角色。我們的職能治療團隊涵蓋成人與兒童兩大領域,成人方面,主要服務腦中風、脊髓損傷、骨折、退化性疾病等病患,協助他們在動作能力、手部技巧、生活自理與社區參與等面向中恢復功能。此外,我們也提供壓力衣與鞋墊等輔具的客製服務,針對燒燙傷、乳癌術後淋巴水腫、足部疾患等病症,給予更具體的功能改善方案。兒童職能治療則更具挑戰與創意,。服務對象:包括腦性麻痺、自閉症、唐氏症、發展遲緩與感覺統合障礙等。治療重點涵蓋精細動作、學習能力、視動整合與生活自理訓練等,協助孩子建立更穩固的學習與生活基礎。兒童職能與語言治療師攜手規劃的「兒童烘焙坊」活動,更是跨領域合作的典範。在模擬廚房情境中,孩子們透過製作餅乾與蛋糕,不僅練習手部動作與步驟規劃,更自然地融入語言表達與理解訓練,展現「做中學、學中用」的核心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兒童發展評估服務領域亦表現亮眼,服務量長年居中部醫學中心之首,並堅持於一個月內完成初評報告書,協助家長及早掌握孩子發展現況,展開適切的早療計畫。
在院內防跌方面,我們設有跌倒防治中心,積極降低跌倒事件發生。並引進電腦化足底壓力分析與表面肌電圖技術,透過精準數據協助診斷與追蹤成效。

對於高科技及智能復健方面,復健醫學部目前有rTMS(經顱磁刺激),可以增進腦中風病人復健成效,體外震波及增生治療對於頑固性疼痛改善有極大療效,肉毒桿菌注射可以改善腦中風及腦性麻痺兒童之痙攣。未來,我們及將積極引進機器人輔助之復健科技,希望可以讓彰化病人接收到最先進復健裝備,提升復健成效。

復健不是單一職別能完成的任務,而是整個團隊、整個醫院、整個社會共同參與的過程。展望未來,復健醫學部將持續深化專業、強化急重難罕之照護及拓展服務面向,強化跨科整合與個案管理機制,讓每一位需要幫助的病人,都能在我們這裡,找到希望的起點,與健康的道路。

復健醫學部主任 廖淑芬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