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是醫學的根本,但隨著醫療環境的變遷和健保制度的影響,內科再也不是年輕醫師的首選,甚至避之唯恐不及,也因此造成所謂的四大皆空。彰基前幾年也深受四大皆空的影響,我們最困難的時候曾經只招收到兩位住院醫師。最近這幾年在醫院全力支持下,我們逐年改善住院醫師的辦公室,改建值班室,成立專門教學小組—負責實習醫學生、畢業後一般醫學生和內科住院醫師的教學訓練與生活輔導,目前我們的住院醫師已經都滿招,這對非六都的彰基,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大部分的年輕醫師都會選擇大都會當工作地點。因此我非常感謝內科部年輕醫師選擇來彰基服務的熱誠與勇氣,也恭喜他們做的最正確的選擇。
當代醫療,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生物科技的進步,以及精密儀器的發明,已明顯有別於傳統的醫療,未來醫學的發展應會著重早期預防、診斷、治療。許多過去傳統的外科手術慢慢地被內科的手術或內視鏡所取代,這也改變內科醫師不做手術的傳統觀念,內科的發展有逐漸外科化的趨勢,為了應付這個改變,內科部鼓勵年輕醫師攻讀碩博士學位或出國進修,學習更先進的技術,才經得起挑戰,雖然目前只有少數醫師完成,我們仍衷心期盼能有更多內科醫師加入這個行列,以不斷提升我們服務的品質,因為唯有質提升了,量才會跟著來。同時具備質與量才有競爭力,醫院才得以永續的發展。
內科部各次專科目前都努力發展最新的醫療技術,感染科在疫情期間為總院和整個體系守住最後防線,讓醫院免於院內感染,是醫院重要的科別,很高興今年有新血投入他們的行列。心臟內科針對先天性心臟病如心房中隔缺損、心室中隔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都可用封堵器治療。另外如左心房耳封堵器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放術(TAVR),目前都是心臟內科常規的手術。在心律不整和心衰竭方面,本院心房顫動的冷凍消融術,希氏束起搏器(His bundle pacing)以及心臟再同步治療裝置(cardiac 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vice,CRT)都非常成熟,而且治療效果良好,常到友院去做示範教學。
本院胃腸肝膽科在內視鏡腫瘤切除手術發展已超過13年,他們對高齡癌症患者提供緩和性治療,如今可以使用內視鏡置放支架來處理食道癌、胃癌、大腸癌、與膽管癌等造成的阻塞,更可藉由新發展的內視鏡超音波導引技術執行膽道、十二指腸等與胃間的內引流,來緩解癌症阻塞產生的併發症,取代了以往只能用外引流管手術,改善了病人在生命末期的生活品質。胸腔內科針對肺節結的診斷,除了支氣管鏡超音波,更進展到結合支氣管鏡與胸腔導航系統可以降低切片所造成的併發症。腎臟內科積極參與腎移植,同時提高腹膜透析的比例,最近腎臟科跟結合A I系統用於提早警示高風險的洗腎病人,顯著改善病人的安全。血液腫瘤科也積極在發展各種不同的細胞療法與鏢靶治療,風濕免疫科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的患者也一直在增加。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在糖尿病的衛教方面一直都是一些醫學中心的榜樣,最近更結合AI與遠距照護提供患者更優質的服務。一般內科病房和老人醫學科者提供畢業後一般醫學生良好的訓練環境。這兩年內科部也新成立整合醫學科,提供多重疾病的患者更優質的醫療服務。目前某些科可能人手尚未到位,但我們仍需要維持優質的工作環境以吸引更多人才。
有附屬醫學院的醫學中心,研究資源比較豐富,但彰基在陳穆寬總院長努力之下,三年前我們跟中興大學合作,這不僅增加臨床醫師和一流大學合作的契機,也提供申請教職的機會,年輕醫師應多加把握機會,除了臨床業務以外,在研究方面也要多費心思。
醫院雖然建院超過128年,但經過時間的更迭,目前內科部主治醫師相對年輕,年輕醫師比較有活力、具創造力,有理想,更是醫院的主幹,期許內科部所有同仁從自我提升開始,強化內科部的實力,希望未來我們如同艦隊當中的航空母艦一樣,是所有體系醫院的堡壘,隨時提供他們強而有力的支援
內科部主任 陳清埤醫師

內科部充滿熱情和勇氣的住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