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 懷孕大小事

專業好文

Writings

一公升的眼淚,淺談流產

婦科知識 | 2023.05.05
SHARE 分享至:
  • facebook
  • line
  • mail
文 黃筱秦醫師/彰基婦產部 生殖醫學科主治醫師

何謂流產?發生機率高嗎?

流產(pregnancy loss or miscarriage)一般定義為妊娠未滿20週前的無法繼許進行的子宮內懷孕。
又再細分為早期流產(early pregnancy loss)和早期第二孕期流產(Early second-trimester pregnancy loss
前者指的是在第一孕期流產,即妊娠未滿13週前;後者則是妊娠滿13週但未滿20週。滿20週以後的則稱為死產(stillbirth or fetal death)。
流產的發生率其實很難評估,因為有時候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流產的發生,例如遲了一週的月事,可能即是一次早期流產。
整體而言,大多文獻顯示在20週前的流產發生率約落在12-15%左右
其中大部分又發生在第一孕期,進入第二孕期後到20週前的流產率約只有1%
國外有一個研究分析了五萬三千位經產婦病史,統計結果顯示其中有43%的女性曾經經歷過至少一次的第一孕期流產。
在大於20週方面,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民國105年全國每1000名產出嬰兒中約有11名死產。

根據發生情況,流產可以分成哪幾種類型?

先兆性流產(Threatened abortion)

妊娠20週前的陰道出血症狀,但並沒有真的發生流產情況,這類出血症狀大多會自行緩解,不影響後續妊娠,但有時候也可能發展成真的流產。

過期流產(Missed abortion)

指的是胚胎或胎兒死亡後,子宮頸未開,妊娠組織留在子宮內未排出,孕婦並沒有出現特別症狀。

不完全流產(Incomplete abortion)

會伴隨著陰道出血,亦可能有腹痛的狀況,內診可看到子宮頸已打開,妊娠組織已進入子宮頸管內。

完全流產(Complete abortion)

妊娠組織已完全被排出子宮,子宮頸已關閉,且子宮收縮良好,通常陰道出血和腹痛症狀會趨緩。

反覆性流產(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不同協會有不同的定義,如:至少兩次以上的臨床懷孕失敗(需有超音波或病理報告證實懷孕)。
或連續三次的懷孕失敗其中包含化學懷孕(僅有抽血或驗尿顯示懷孕,超音波還沒看到月經就來了)或子宮外孕。
統計數據顯示,約有15%的孕婦會經歷單次性流產;有2%的孕婦經歷連續兩次連產;僅0.4-1%的孕婦會經歷連續三次流產。

哪些人是高危險群?

高齡產婦

一個囊括42萬名孕婦的國際研究顯示,在25-29歲年層的女性流產率最低,約10%
其他<20(17%)20-2411%30-3411%35-3917%40-4433%
45歲以上女性則高達57%。因為最容易造成流產的原因即胎兒染色體異常。
女性的卵子是一出生就存在體內,並非像男性精子是隨時在製造,所以女人的年紀就等同於卵子的年紀
隨著女性的年齡增長,卵子在進行細胞分裂時就容易產生染色體異常,尤其35歲之後異常率更會大幅提升。

有流產經驗的孕婦

若之前有過流產的經驗,再次流產的風險也會較一般孕婦高,流產次數越多,風險越高。

孕婦身體疾患

若孕婦本身患有肥胖、糖尿病、甲狀腺疾患、凝血功能異常、自體免疫疾病等都會增加流產的風險。
所以最好在規畫懷孕前先積極治療,讓身體維持在較適合懷孕的狀態,以減少流產及可能造成妊娠併發症的風險。

壓力

無論是慢性或試急性的壓力都會提高流產的可能性。長期的壓力會導致體內皮質醇上升,免疫力下降,讓孕婦暴露在容易被受感染的狀態下。
壓力對於身體的影響試複雜且多方面的,生理(如坐息時間不固定、長時間工作等)、心裡和外在環境的壓力都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環境因素及曝露

曝露在有毒素或污染(如輻射線、重金屬等)的環境下可能會造成影響細胞生長,使細胞產生變異或死亡進而導致流產。

造成流產及反覆流產的可能因素?

胚胎染色體異常

此為造成流產的主因,占了妊娠20週前流產的七成,通常跟母親年齡有密切相關,但若反覆發生必須檢查夫妻雙方染色體是否正常。

母體免疫功能異常

免疫功能方面,不論是母親的自體免疫(autoimmune)或母親和胎兒的同種異體免疫(alloimmune)都被提出可能對懷孕結果造成不良影響
但相關生物機轉尚不明確,亦未達成共識。
抗磷脂質症候群(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是少數目前已確認和流產相關的系統性自體免疫疾患,其特徵在於患者會因體內抗磷脂質抗體(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持續存在的情況下在血管中形成血栓,可能合併流產的發生。
目前有些醫師會給予肝素治療,從一發現懷孕持續注射到準備生產前才停止。

母體內分泌疾患

糖尿病:有許多研究指出,在早期懷孕的孕婦若體內糖化血色素(HbA1c)過高,特別是數值大於8%以上,除了可能提高流產的風險外,還可能導致胎兒異常。

甲狀腺疾患:無論是甲狀腺功能亢進、低下或有抗甲狀腺抗體的存在都會提高孕婦流產的機率。

黃體期缺陷(Luteal phase defect):黃體素(progesterone)是成功著床及維持懷孕非常重要的因素,黃體期缺陷即黃體素分泌不足。
但目前並沒有一個診斷標準或指數可遵循或參考,亦無法藉由血液中的黃體素濃度預測懷孕結果。
可能會發生在泌乳激素過高或有甲狀腺功能異常的孕婦身上,須特別留意。

泌乳激素過高:體內正常的泌乳激素濃度在維持早期妊娠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有研究比較有治療及未治療的高泌乳激素女性的成功懷孕率,結果顯示在有接受藥物控制女性的懷孕成功率顯著較高。

子宮因素

子宮腫瘤:子宮肌瘤、子宮中膈、子宮內膜瘜肉等等都有可能造成流產的相關研究文獻,但也有研究報告持相反意見,目前並沒有明確的共識。
例如有研究指出子宮肌瘤會造成子宮不自主收縮,另外大型的肌瘤會導致子宮體扭轉子宮腔變形,增加流產或不孕的機率;
但也有一篇針對兩萬一千位產婦資料進行整合分析的研究,顯示有子宮肌瘤的產婦的流產機率並沒有增加。

子宮腔沾黏:因為缺少足夠的子宮內膜支持胎兒胎盤發育,大多是因為接受過子宮腔手術造成,如子宮腔內刮除手術上傷害到子宮內膜的基底層造成。

子宮頸閉鎖不全:可能會造成第二孕期流產或早產。通常成因並非來自於子宮頸本身
可能是子宮內膜發炎感染、胎盤出血或子宮過度延展等,讓子宮頸產生變異,進而造成子宮頸長度縮短。
目前並無法在懷孕前對子宮頸做任何評估或預測。對於有連續兩次以上第二孕期流產或早產,並無伴隨其他症狀;
或在妊娠24週前經陰道超音波測得子宮頸長度小於2.5公分的孕婦,都需要別注意。
對於過去這種子宮頸閉鎖不全經驗的高風險患者,可以在下次妊娠的12到14週接受預防性的子宮頸環紮手術。

感染特殊疾病

大約有15%的早期流產是因為感染因素,其中細小病毒(Parvovirus)B19,約占了8%;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感染也會增加早期流產機率。
而感染德國麻疹(Rubella)或未經治療的梅毒感染亦可能導致胎兒死亡及流產。
生殖器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或弓漿蟲(toxoplasmosis)主要可能造成胎兒或新生兒先天異常,並非造成流產率上升。

流產前通常會出現哪些症狀?有辦法提早發現流產跡象嗎?

胸部脹痛或噁心感消失

在第一孕期時,懷孕相關的不適感忽然消失了。但不建議特別關注這部份,畢竟懷孕症狀本來就因人而異,變化陰晴不定
如果在這部分過度關切反而會造成孕婦神經兮兮,到醫院求診,醫師可能也會在心裡翻個大白眼。

陰道出血合併腹部絞痛

此為最典型症狀。約有20-30%孕婦在第一孕期會有陰道出血的症狀,但大部分不會發展為流產
但若伴隨有腹部絞痛則有可能是流產的徵兆,需就醫評估。

生活中哪些行為可能引發流產?是否和飲食或運動有關?

就西醫觀點,孕婦除了菸酒和生食(避免寄生蟲感染)需要避開外,並沒有特別禁忌,什麼都可以吃,但什麼都別過量
和一般人一樣選擇新鮮食材,均衡飲食是原則。
需特別注意的反而是體重控制,台灣是寶島,最不缺的就是熱量,高油高糖的食物必須有所節制,孕婦體重過重或胎兒過大都會增加生產及妊娠當中的併發症。
適度的運動並不會導致流產,許多產後女藝人也都公開表示,在孕期仍會維持一定程度的運動
不但有助於生產進行,產後恢復身材也快。
當然運動的方式和強度本來就因人而異也需要隨著孕期不同做調整,過於激烈的運動或過度勞動都不建議
若不確定如何著手,也可請教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做體能評估及建議。
另外若有內科疾患、子宮頸閉鎖不全、有流產病史或徵兆的孕婦,需特別小心,應先徵詢婦產專科醫師意見再進行。
 

出現流產徵兆如何安胎?不同時間點是否有不同作法?

早期流產在醫療上能做的有限,前面也提到大多數都是染色體異常造成,是一個自然淘汰的過程。
此問題太過複雜,無法一概而論,需請專業婦產科醫師評估。


黃筱秦醫師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