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基督教醫院 血管醫學防治中心資訊網
中心簡介最新訊息個人化服務診療服務衛教園地討論交流上傳下載區
中心簡介
中心新聞
中心活動
排版用圖片
最新活動
 略過巡覽連結首頁 分隔符號 最新訊息 分隔符號 中心新聞
 
編號 標題 發佈日期
.
 電子報179期別忽略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文 杜思德/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 主治醫師)
2018.07.20
 

別忽略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

文  杜思德/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 主治醫師

        周邊神經病變痛是糖尿病患最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也是造成糖尿病患殘障的主要原因之一;若是家中患有糖尿病的長輩,經常抱怨手腳麻木、刺痛、燒灼、緊束,甚至觸電的感覺,小心可能是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上身。
        70多歲的張爺爺,罹患糖尿病長達20年以上,近年來,經常覺得筋骨痠痛,他以為年紀大了,難免身體會這裡痠、那裡痛,看過中醫科、骨科、復健科,但痠痛症狀仍然沒有改善,甚至腳趾開始發麻,接著手指也跟著麻木起來。
        最讓張爺爺感到困擾的莫過於,每當他雙腳踏地時,腳底傳來的劇烈疼痛感,有如被噴火槍燒灼ㄧ般,連走路活動都變得有點困難;等到例行的新陳代謝科回診,他告訴醫師手腳麻木、刺痛的症狀,經過一系列檢查,才確診罹患「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DPNP)。
        經過半年的藥物治療及運動改善,張爺爺的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症狀,漸漸獲得緩解,也免於截肢的威脅。
5成糖友,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
        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統計,全台18歲以上糖尿病盛行率為11.5%,相當於180萬人罹患糖尿病。糖尿病可能引起種種併發症,包括視網膜病變、腎病變、血管病變及周邊神經病變痛,其中以周邊神經病變痛最容易被忽略,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且病患認知度不足,因此經常延誤治療。
        隨著罹患糖尿病病程越久,周邊神經病變機會也越大。根據醫師臨床觀察發現,高達5成的糖尿病患者會發生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但是僅有3成因為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引發疼痛,就醫接受檢查進而確診。
血糖控制不量,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主因
        根據研究顯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透過嚴格控制血糖,5年內可降低發生周邊神經病變痛風險69%,若已有周邊神經病變痛者,5年內則可降低57%。
        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是微小血管病變,主因就是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良,導致供應神經的血管硬化,由於通過血管的血流量減少,神經細胞便無法獲得足夠的葡萄糖供氧,久而久之造成周邊神經病變,根據不同功能的神經發生病變,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
        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可分為疼痛性神經病變及無痛性神經病變,症狀表現也不同,好發於四肢末端,以下肢最為明顯。有些糖尿病患剛開始為疼痛性神經病變,隨著病情更加嚴重,無痛性神經病變也同時發生;有些糖尿病患則為無痛性神經病變,往往更容易被忽略。
疼痛性神經病變
        患者的症狀表現有兩側對稱性的特性,好發於兩側手指、手掌、腳趾、腳掌,且會往軀幹蔓延,會出現發麻、麻刺、刀刺、針刺、刺痛、灼熱、電擊、蟲爬感、發冷等9大現象。
        這種神經疼痛現象,在夜晚、天氣太冷或太熱時,症狀會更加明顯,即使穿褲子、襪子或蓋棉被的肢體碰觸,也會引發劇烈疼痛感覺,影響睡眠與行動能力,長期造成倦怠、心情憂鬱,導致生活品質低落。
無痛性神經病變
        病患對疼痛感覺遲鈍,可能發生剪腳趾甲受傷,造成傷口感染、潰瘍,必須接受截肢,或是因走路歪倒不穩,導致摔傷、失能;患者也可能對冷熱溫度不敏感,發生皮膚凍傷、灼傷,嚴重也需要截肢。
        觀察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的病患,會發現足部傷口不易癒合、皮膚泛紅且特別光滑,由於血管硬化管徑變小,導致毛囊細胞血流量供應不足,汗毛容易脫落、膚質也比較乾燥,尤其冬季天氣冷,血管收縮導致缺血情形更加嚴重,可能發生龜裂的問題。
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自我評量表
        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困擾,但多數病患比較沒有警覺性,藉由「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自我評量表」,可以進行初步自我評估,幫助早期診斷及正確治療。以下各問題項目各1分,總共為10分,若得分大於或等於4分,建議儘快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才能避免影響生活品質。

問題1.你感受到什麼樣的疼痛或不舒服?
□被灼燒的感覺
□因發冷而感到不適
□被電擊的感覺
問題2.疼痛的部位是否同時伴隨以下現象?
□麻麻刺刺的
□好像針在扎
□麻木的感覺
□癢癢的(搔癢/哈癢)
問題3.出現疼痛感覺的部位,是否也曾出現以下症狀
□觸覺遲鈍
□對針刺的感覺遲鈍
問題4.發生疼痛時,在該部位擦拭,是否會讓疼痛加劇?
□是
神經病變檢查可確診
        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必須就醫找出根源。杜思德建議,患者可先使用自我評量表評估,再進一步至醫院接受詳細的身體理學檢查及周邊神經功能。
身體理學檢查:
        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最常從足部疼痛開始,檢查包括針刺、溫度、振動(128 Hz音叉)、10克單纖維(monofilament),檢查腳掌及腳背有無感覺變差、肌腱反射有無下降、肌肉有無萎縮或無力;若能合併2項以上異常,即可確診。
周邊神經功能評估:
1.神經傳導速度檢查(NCV):評估周邊神經的功能,也可用來鑑别神經病變種類的參考。
2.感覺閾值測試(QST):提供更精細的感覺功能測試,測試小纖維感受神經,與痛感神經病變有關。
3.振動感受閾(VPT):代表大纖維感覺神經,與糖尿病足部潰瘍發生率有密切關係。
4.自律神經功能測試(RR-interval variation):可能與糖尿病患的死亡率有關。

藥物緩解疼痛,運動避免惡化
        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常讓患者苦不堪言,甚至痛不欲生。一般止痛藥無法處理,建議服用半年至1年的神經病變痛藥物治療,包括第一線的Gabapentin、Pregabalin、三環抗憂鬱藥,或是第二、三線的Lamotrigine、鴉片類藥物、SNRI類藥物、Tramadol,能夠穩定神經安定性及提升神經痛覺敏感度,有效緩解疼痛症狀,同時提升生活品質。
        控制血糖是避免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再復發的關鍵;糖尿病患一旦出現疼痛情況,應立即就醫檢查,切勿聽信坊間或網路資訊,擅自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
        糖尿病患者也可進行規律性運動,以預防發生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或是避免症狀惡化,例如游泳、健走、跑步等有氧運動,仰臥起坐、伏地挺身等阻力訓練,以及柔軟度及平衡訓練的瑜珈、太極,或是將運動融入生活當中,例如利用爬樓梯取代搭電梯。
做好A到G,遠離併發症
        糖尿病A-G管理機制,病患在家就能做好糖尿病疾病控制,定期到醫院檢查,自我管理、醫院照顧雙管齊下,遠離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
A.糖化血色素(A1c):低於7%,每3個月檢查一次。
B.血壓(Blood Pressure):低於130/80mmHg,每天早晚各量測一次血壓。
C.低密度膽固醇(LDL-C):低於100mg/dL,每年抽血檢查一次。
D.藥物(Drag):遵醫囑按時服藥。
E.眼(Eye):每年至少一次眼底檢查。
F.足(Foot):每年至少一次足部檢查。
G.腎臟功能(eGFR G):每年檢查一次微量白蛋白尿,定期偵測腎臟功能,預防腎病變。
9招足部照護
1.溫水泡腳。
2.每天檢查足部是否有傷口。
3.必要時塗抹乳液滋潤。
4.定期修剪指甲。
5.避免赤腳走路。
6.穿著純棉、不緊繃的襪子。
7.穿著合腳的鞋子。
8.檢查鞋內是否有破損。
9.每年接受一次足部檢查。
瀏覽人數:27327

返回上頁

彰化基督教醫院 血管醫學防治中心資訊網隱私權宣告 版權所有 © 2009 Changhua Christian Hospit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