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基督教醫院 血管醫學防治中心資訊網
中心簡介最新訊息個人化服務診療服務衛教園地討論交流上傳下載區
中心簡介
中心新聞
中心活動
排版用圖片
最新活動
 略過巡覽連結首頁 分隔符號 最新訊息 分隔符號 中心新聞
 
編號 標題 發佈日期
3.
 電子報第86期高血脂疾病介紹(文 徐麗貞/藥學部藥師)
2013.05.24
 

                                  

                                    高血脂疾病介紹
                                                                   文 徐麗珍/藥學部藥師
一、前言:
    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過去數十年來國人的飲食習慣、生活型態皆有巨大的轉變。根據研究顯示,早在民國76年時,國人每人每日脂肪的平均供應量大幅上升為民國39年時的5倍,蔗糖為2.65倍,蛋白質為2倍,熱量為1.46倍;並且脂肪所佔攝取總熱量的比例也從民國39年的15%提升到69年的30%,以及83年的34.5%,遠遠超過國民健康局所建議的30%上限。另一方面,由於勞力人口銳減,白領階級、宅男宅女比例上揚,體能消耗降低,作息日趨靜態,促使國人罹患高血脂症的盛行率逐年攀升,同時因高血脂後續引發的冠狀動脈疾病與腦血管疾病,兩者的死亡率也久佔國人十大死因前端排名之列,可見高血脂症對生命、健康的危害甚大。


二、血脂與脂蛋白的種類:
    高血脂症,顧名思義是指血液裡的脂肪含量過高。而人體內的血液脂肪俗稱「血油」,包含膽固醇(Cholesterol)、三酸甘油酯(Triacylglycerol,TG;亦稱為中性脂肪)與磷脂質(Phospholipids)。膽固醇為構成細胞膜、合成固醇類荷爾蒙與膽酸的主要成分;三酸甘油酯具有儲存能量的功能;磷脂質是生理訊息傳導的重要媒介。因脂肪本質不溶於水,故須先與體內的脂蛋白元(Apolipoprotein)結合,形成外表為親水性、內核為親脂性的脂蛋白(lipoprotein),才能經由血液運送,循環、灌流於各組織器官。

血液中主要的脂蛋白共有5大類,分別為乳糜微粒(Chylomicrons)、極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density lipoprotien,VLDL)、中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density lipoprotien,I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ien,LDL)與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ien,HDL)。乳糜微粒是顆粒最大的脂蛋白,進入血液循環後數分鐘內即為肌肉組織和脂肪組織的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所分解,因此不易侵入血管壁,造成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極低密度脂蛋白由肝臟所合成,內含成分以三酸甘油酯居多,其膽固醇含量約佔血脂總膽固醇的10%。中密度脂蛋白為極低密度脂蛋白代謝為低密度脂蛋白的中間產物,故其血中濃度極低。低密度脂蛋白源自於極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謝,含大量膽固醇,佔總膽固醇的60-70%;當低密度脂蛋白濃度過高時,其顆粒容易滲透進入血管內壁,造成血管粥狀硬化,進一步形成斑塊,阻塞血管,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因此低密度脂蛋白常被稱為「壞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是由肝臟合成,含有大量磷脂質與少量膽固醇,主要功能為從周邊組織與血管腔輸送膽固醇回到肝臟代謝,因此具有清潔血管壁的作用。根據諸多流行病學的統計資料顯示,高密度脂蛋白的濃度高低與冠心症的發生率呈現負相關,故而高密度脂蛋白又稱為「好的膽固醇」。

三、高血脂症的分類:
    造成高血脂症的因素可略分為原發性和次發性,以原發性佔大多數。原發性病因通常具有遺傳特徵,一般多在成年後才出現血脂過高的情形,僅有少數病例是在幼兒時期就有低密度脂蛋白濃度過高的情況。次發性病因的種類則包含了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腎病症候群、膽汁鬱積型肝病或服用避孕藥、類固醇、Thiazide類利尿劑等。除了極少數患者的皮膚或肌腱部位會出現黃色瘤(Xanthoma)或黃斑瘤(Xanthelasma),以及三酸甘油酯 ≥ 500 mg/dL可能誘發急性胰臟炎之外,一般高血脂症患者不會產生特殊症狀,須藉由血液檢驗才能得知血脂異常結果。

世界衛生組織修訂Fredrickson等人以脂蛋白分布為基礎的分類,將高血脂症分為6種類型。第I型:主要是乳糜微粒濃度過高,造成三酸甘油酯過高,因此臨床上容易出現急性胰臟炎或不明原因的腹痛。第IIa型:為低密度脂蛋白過高,容易出現心血管疾病與黃斑瘤。第IIb型:低密度脂蛋白與極低密度脂蛋白過高,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第III型:乳糜微粒殘餘物(remnants)與中密度脂蛋白累積,導致濃度偏高,可能出現黃色瘤。第IV型:為極低密度脂蛋白過多,但低密度脂蛋白值正常。第V型:主要為乳糜微粒與極低密度脂蛋白偏高,造成三酸甘油酯過高,因而容易發生急性胰臟炎,少數情況可能產生發疹性黃色瘤。然而上述分類會隨著治療後血脂改善而異動,例如:IIb型(極低密度脂蛋白與低密度脂蛋白濃度皆過高)治療後可能變為IIa型(只有低密度脂蛋白過高)或IV型(只有極低密度脂蛋白過高),易造成困擾,因此有學者進一步提出較簡單的分類法。台灣衛生署邀請國內專家,參考歐美先進國家的資料,配合臨床需求,訂定血脂異常的分類,建議為:(1)高膽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總膽固醇 ≥ 200 mg/dL。(2)混合型高脂血症(Mixed hyperlipidemia):總膽固醇 ≥ 200 mg/dL且三酸甘油酯 ≥ 150 mg/dL。(3)高三酸甘油酯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三酸甘油酯 ≥ 150 mg/dL

四、結語:
    雖然一般高血脂症並沒有特殊不適症狀,使人不易察覺,但其相關併發症,如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等,所造成的傷害實在不容小覷。目前血脂異常的現象可以透過極為普遍的血液檢驗進行偵測,並且針對高血脂症的治療,除了飲食控制、運動訓練外,尚有多種不同作用機轉的藥品可供應用,因此我們應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若有血脂異常狀況,應積極配合治療,才能戰勝高血脂症。


第86期血管醫學臨床與研究電子報.pdf

瀏覽人數:13121

返回上頁

彰化基督教醫院 血管醫學防治中心資訊網隱私權宣告 版權所有 © 2009 Changhua Christian Hospital All Rights Reserved.